
插畫家筆下的鐵浮屠
鐵浮屠又被稱為鐵浮圖,是金朝重騎兵的一種,屬於金軍大將完顏宗弼(金兀術)的手下,與拐子馬一起隨同金兀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1140年,完顏兀術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屠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屠與拐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路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
|鐵浮屠的語意
- 鐵浮屠指鐵鑄佛塔。元陳孚《全州》詩:「城郭依稀小畫圖,佛光猶照鐵浮屠。」明都穆《遊北固山記》:「門內稍右有鐵浮圖十級,乃唐李德裕觀察浙西時所鑄。」
- 借指身披重甲的兵士。鐵浮屠的一種是鐵甲騎兵,它也是金朝鐵騎的一種,與拐子馬不一樣。拐子是輕騎兵,人馬不穿盔甲以射箭為主,採用兩翼包抄戰術。鐵浮屠是重裝騎兵,人馬穿著盔甲,採用列陣中間突破戰術。
- 《宋史·劉錡傳》:「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屠。」
|軍隊裝備
鐵浮屠是重型裝甲騎兵。較之一般的騎兵不同的是,鐵浮屠的士兵頭戴兩重鐵盔,身披重甲,脖子部位還有護頸甲,馬匹全身也是被重甲覆蓋,是騎兵部隊中的精銳之師。

照片為步人甲,重騎兵亦是身穿此類盔甲
|後勤補給
▪︎糧草
金朝女真軍隊早期是採用士兵自備自足的糧草補給方式,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此種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要求作戰時必須保證糧草充足,透過從後方轉運或戰場繳獲的方式獲得,不要為此騷擾百姓,以免失去民心。此補給方式在鐵浮屠連續獲勝的情況下行之有效,但是當鐵浮屠遇到對方頑強抵抗,特別是多次敗於南宋軍隊之後,鐵浮屠往往會陷入缺糧的境地,甚至是殺掉馬匹充當軍糧。▪︎武器
身為重甲騎兵的鐵浮屠,最重要的武器裝備就是遍佈人、馬全身的鐵甲。金軍鐵甲的補給,主要靠戰場查獲。在與遼、宋的戰爭中多次繳獲大量甲胄。據《金史》記載金軍在與遼作戰中,出河店之戰,繳獲「車馬甲兵」不計其數;護步答岡之戰,繳獲兵械軍資不可勝數;金軍與宋作戰中,燕山之戰,繳獲甲胄55萬。
▪︎戰馬
鐵浮屠作為騎兵的一種,戰馬是不可或缺的,戰馬補給主要靠自養、繳獲。女真部作為馬上民族,素來就出產名馬;其後金在接收遼的牧場後,也發展自己的馬匹牧養,建立了多處牧場,為自己的軍隊提供充足的戰馬,甚至一次可以調集戰馬幾十萬匹。除了自養,繳獲也是戰馬的重要來源,在對遼、宋的戰爭中,金軍攻占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應州(今山西省應縣),繳獲戰馬3萬匹;在汴京西北的牟駝岡天驛監繳獲戰馬2萬匹。除此之外,金人還以十位漢人向西夏、蒙古交換一匹戰馬的方式取得戰馬。

鐵浮屠繪圖
|歷史
晉朝不敵胡人,漢軍對胡人軍隊處處吃虧,有一個重要原因:重裝騎兵。 西晉馬鐙已經普及,這使得騎手在戰馬上有了長期作戰並負重衝鋒的可能,這位重騎兵提供了絕好的契機,而鎧甲的發展則為鐵甲重騎兵定下了新的時代。 由於胡人多來自北方,那裡有優良的戰馬,胡人又大都精於騎術,所以他們組建大規模的重騎兵部隊條件是得天獨厚。
南北朝的黑光鎧、明光鎧等鎧甲越發普及,當時的鐵甲又被稱為「玄甲」,是精銳重騎兵的必備裝備。 重騎兵在北方平原地帶面對步兵是無敵的。當時輕騎兵時代,步兵還能用弓弩對騎兵造成大規模殺傷,而重騎兵時代步兵在平原曠野對騎兵幾乎是被任意宰割。 當時金朝的重騎兵被稱為「鐵浮屠」,浮屠就是塔,鐵浮屠就是鐵塔,形容重甲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他們將重騎兵用繩索連接起來,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組成一排又一排的連環馬隊,這種重騎兵方陣集體衝鋒,猶如一面鐵牆利刺。
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記載,金兀朮「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侍衛親軍)」。金軍中這種重裝騎兵人數並不多,因為古代重甲十分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由於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所以這些鐵浮屠是金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並且,金軍規定,「鐵浮屠」只進不退,「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也就是每前進一步,後面阻止馬退後的「拒馬子」就前進一步,不能後退,以示誓死不退的決心。「鐵浮屠」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堵牆而進」,進攻起來像一堵牆一樣,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鐵浮圖」的任務一般是正面攻堅。

金朝最強騎兵鐵浮屠,身穿全覆式盔甲,連馬匹也受到大量護甲保護
|主要戰役
▪︎金與北宋戰爭
鐵浮屠在滅亡北宋的戰爭中初臨戰場,取得不少勝利。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金興兵伐宋,兵分兩路,完顏宗弼在東路軍任行軍萬戶。隔年,完顏宗弼帶領鐵浮屠攻取湯陰縣,俘虜宋兵3000人。在強渡黃河之後,完顏宗弼率先鋒3000鐵浮屠近逼開封,聞宋徽宗出開封南逃,完顏宗弼選驍騎百名追擊。天會四年(1126年)八月,完顏宗弼再次隨右副元帥完顏宗望南下。翌年四月,金軍攻下開封,宋徽宗、欽宗二帝降,北宋滅亡。
▪︎金軍追擊南宋軍隊
北宋滅亡後,鐵浮屠又在追擊南宋的戰爭中屢屢獲勝。天會五年(1127年)六月,完顏宗望病卒,完顏宗輔繼任右副元帥。十二月,完顏宗弼隨軍平定山東境內的抗金武裝。此戰,完顏宗弼率領鐵浮屠先後擊敗宋鄭宗孟的數萬軍隊、趙成領導的抗金武裝、宋黃瓊軍,攻克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佔領臨朐(今山東省瀟坊市臨朐縣)。天會六年(1128年)正月,金軍渡清河之際,受到宋軍3萬多人襲擊,完顏宗弒率鐵浮屠擊敗宋軍,殺死萬餘人。天會六年(1128年)七月,金軍追擊逃在揚州的宋高宗趙構,完顏宗弼率鐵浮屠為先鋒,先後攻占濮州、開德、大名等地。由於金軍在採石磯渡江被阻,完顏宗弼率鐵浮屠從馬家渡渡江,大敗守軍,斬殺宋將陳淬。十一月,完顏宗弼率領鐵浮屠擊敗宋杜充軍,攻下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迫使宋高宗逃入海上。
▪︎南宋抗金勝仗
在後來的戰爭中,南宋軍隊多次擊敗金軍,鐵浮屠最後也被岳家軍殲滅。天會八年(1130年)五月,完顏宗弼撤軍北返途中,在黃天蕩遭岳家軍襲擊,鐵浮屠損失慘重。天會八年(1130年)九月,金軍攻打川陝,在富平之戰中,完顏宗弼為左翼都統,開始因宋經略使趙哲臨陣脫逃,金軍大勝,佔領陝西大部。後來,同年十月,在進軍四川的和尚原(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之戰中,完顏宗弼軍遇到宋吳玠、吳璘軍頑強抵抗,完顏宗弼本人身中流矢,鐵浮軍死傷大半,金軍敗。這是完顏宗弼從軍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天會十一年(1133年)十一月,完顏宗弼再次發兵,先是擊敗吳璘軍,奪取和尚原;但是第二年二月,在攻打四川門戶仙人關之戰中,完顏宗弼軍被吳玠軍擊敗,鐵浮屠損失不小。金天眷三年(1140年),完顏宗弼率軍南下,奪回原交還宋的河南、陝西之地,很快順利進駐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在繼續南下時,完顏宗弼先在順昌(今安徽省阜陽市)之戰中敗於宋劉錡軍,後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敗於岳家軍,完顏宗弼險完被俘,鐵浮屠就此全軍覆沒。

鐵浮屠
|乾隆質疑
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編纂《禦批通鑑輯覽》時,認為《宋史·岳飛傳》中『三人為聯,貫以韋索,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之說不通,因而寫了一條「禦批」,對之進行駁斥,說道:
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