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赫塞不受歡迎是絕對說不過去的,好歹他也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話說回來,我始終覺得跟他同時代的德語作家,例如湯瑪斯‧曼相比,他無論在西方或是華語圈都未能擁有他應得的認可。
赫塞的小說大致上我都讀過,上編詳細地剖析了《知識與愛情》,今天就來說說他的其他小說吧!
《鄉愁》(Peter Camenzind, 1904)
赫塞的處女作,亦是令他在德國平地一聲雷成為受歡迎作家的作品。故事講述一個德國年青人在小鎮上成長的心路歷程,帶有自傳色彩。小說寫得十分唯美浪漫,字裏行間帶有淡淡的鄉愁,是除了《知識與愛情》外我很喜歡的一部。
《車輪下》(Under The Wheel, 1906)
不知為何,這部零零舍舍在日本特別受歡迎。跟《鄉愁》一樣故事同樣講述一個在德國小鎮上成長的年青人,但重點放在教育上,批評僵化的教育制度如何扼殺一個脆弱敏感的年青人,或許正正是這樣令日本讀者特別有共鳴。在《櫻桃小丸子》漫畫裏就有一格描述其中一個同學在讀《車輪下》但讀不懂,很好笑。
順帶一提,故事結尾主角死在一條河裏,赫塞的小說特別多主角死在河裏或海裏。
《徬徨少年時》/《德米安》(Demian, 1919)
這本在華語圈有兩個譯名,分別是《徬徨少年時》和《德米安》,但據我所知《德米安》比較接近原文。故事同樣講述一個在德國小鎮成長的年青人,但今次著墨於他的靈性覺醒,他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以奇妙的方式逐步引領他走向自我。隨著主角邁向自我,社會亦人心浮躁,動盪不安,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順帶一提小說名稱《德米安》並不是主角的名字,有點像《薩爾達傳說》的情況,「德米安」其實是引領主角的朋友。
《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Siddhartha, 1922)
今次終於不是「一個在德國小鎮上成長的年青人的故事」,而是釋迦牟尼的求道記,講述他如何從一個王子到成佛的經歷。
這部在歐美很有名,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因為追求靈性覺醒所以很喜歡閱讀和引述這本書,但我覺得它對佛學的描寫略為淺薄。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 1927)
另一本赫塞的名作,講述一個中年人跟社會斷裂的心路歷程。他一方面想成全自我,完完全全地做自己,但另一方面又擺脫不了在社會上做個正常人的渴望,這個矛盾把他的內心撕裂。他叫自己「荒原狼」,代表他的孤獨和不屬於任何歸宿。
其中有一幕他在一個朋友的家喝茶,但他對他們的談話十分討厭,牆上有一幅哥德的肖像,他很想砸爛那幅肖像並憤然離去,但他卻做不到,反映了他做不了正常人,但也做不了瘋子。
這部有很多艱澀的心理描寫,我也不是很讀得懂。
《玻璃球遊戲》(The Glass Bead Game, 1943)
《玻璃球遊戲》被喻為赫塞的鉅著(magnum opus),聽說他拿諾貝爾文學獎都是靠這部,但偏偏是我最沒感覺的。
故事講述一個年青人如何從學生時代被啟蒙一路成長成為一個會啟蒙人的老師。小說探討成長、教育以及知識的本質,可能是赫塞最具野心的一部,但我卻不是很喜歡。
跟《車輪下》與《知識與愛情》一樣,主角都是死在水裏,看來死在水裏是赫塞的一個命題,但他本人並不是死在水裏的。
***
以上就是我所讀過的赫塞小說,除了一些小品,基本上都已涵蓋他的大作。
網上有些人批評赫塞為「one trick pony」,就是他寫來寫去都是那幾味,你看我在上面寫了多少次「在德國小鎮上成長的年青人」就知道。
對,赫塞的文學主題基本上都可以歸納為「成長」、「自我發現」和「靈性覺醒」,而這三個又可歸納為一個。但我覺得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每個作家事實上都是這樣吧。王家衛不是拍來拍去都是有浸王家衛「除」嗎?艾慕杜華不是一樣嗎?夏目漱石會寫寫下忽然變了三島由紀夫嗎?
所以我覺得作品有一個貫徹的主題不是問題,關鍵是你是否喜歡他的風格。我自己就十分喜歡赫塞的風格,它的唯美、浪漫、鄉愁和少年成長的鬱澀真是寫得很有味道!
我在文首說過不論在歐美或華語圈赫塞都未能得到他應得的認同,對此我是有點失望的。但這不是赫塞的問題,只是我認為還是有很多人未讀懂赫塞,他們「get唔到」。但話說會來,赫塞其實仍然是個很近代的作家,就讓時間先洗禮一下吧!
13-08-2025

《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