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記錄我這幾年在「走讀創生讀書會」與教學現場中,對於群組經營的觀察與實踐。從一開始的個人摸索,到後來進入制度化與教學現場的應用,我逐漸體會到大群組與小群組在經營策略上的差異,也學會如何依照不同的場域與目的調整自己的角色與策略。
起點:先穩定輸出,再思考經營群體
從2022年開始,我開始舉辦「走讀創生讀書會」。一開始是以線上方式進行,搭配偶爾一場的實體聚會。當時我曾經思考過:要不要建立一個粉絲專頁或是社群群組?
但那時的我,沒有知名度,也還不清楚參與者是誰,更談不上什麼「內圈」與「外圈」。如果真的要分的話,「內圈」大概就是我身邊的朋友、熟人,而「外圈」則是網路上偶然看到資訊、對主題有興趣但不認識我的人。另一方面,兩個月辦一次的讀書會已經讓我感到吃力。每一次都得先把書讀完,再整理成自己的語言,還要做簡報準備,對一個當時還沒受過專業訓練的我來說,是非常耗時的。加上沒有群眾互動的動能,那時的我選擇了一個保守但務實的策略:先把輸出的節奏穩定下來。
於是,在第一年,我完全沒有經營任何社群平台,也沒有創建群組。反而是持續檢視自己能否穩定輸出每一次的分享內容,並從中累積自己的觀點與資料。
第二年:寫文章與課程結合的實驗
到了2023年,我進入讀書會的第二年。這一年,我一共舉辦了五場讀書會,頻率從原本兩個月一次,提升為幾乎每月一次。因為有了前一年的準備,我也比較知道怎麼閱讀一本書、怎麼整理觀點,甚至開始有能力加入自己的反思與生活經驗。
同時,我開始嘗試結合內容寫作與行銷策略。當時有一位合作的講師夥伴,他每週發送電子報給他自己的學生與讀者。我就每週主動提供我寫的文章連結給他,成為他電子報中的一則推薦閱讀。這樣累積半年後,我發現的確有些人開始認識我,甚至從外圈慢慢地對我產生信任感。
不過,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我體認到:寫文章跟辦讀書會是兩件不同的事。寫作像是一種「個人自我整理」,而讀書會則是一種「向外輸出與互動」。尤其當你開始在讀書會中講解一本書,與聽眾互動、聽他們的回饋時,你會發現內容不是線性的,而是多向來回的,這些來回會反過來影響你下一次的設計。
第三年:教學現場的正式群組運作
2024年,我順利進入靜宜大學任教。這是我第一次在正式的教學現場中,開始大規模使用通訊群組。原因很單純:第一,我任教的碩士課程學生不多,約十幾人;第二,我還不熟悉校內的數位教學平台;第三,我看到其他老師都用群組與學生溝通,所以就比照辦理。
一開始,我的想法也很簡單:讓學生能即時收到訊息、有問題能夠快速回應。尤其當時教授的是統計方法與資料分析,很多學生對統計本身就有障礙,加上還要寫報告、使用Excel與SPSS與AMOS,學期中難免會出現大量的提問與求助。建立一個群組反而比單純用e-mail溝通有效率許多。
另一門課「設計思考與實踐」則更需要群組的幫忙。這門課常常安排學生進入社區場域實作,包含戶外踏查、手作課程、與社區幹部互動等。學生會拍照、記錄、製作回饋簡報,我則需要收集這些素材進行後續課程設計。這時候,群組成為了一個共同協作的資料庫與溝通場域。
我在他人課程中觀察到的群組經營策略
真正讓我開始系統性思考「大群組與小群組的差異」的,是因為我參與了書店老闆(某位經營線上創作課程者)的課程。這些課程多以「季度」為單位,開放報名後會建立一個 LINE 群組或是telegram,大家在群組中交流、發問、分享。
這些大群組有的會在課程結束後自然解散,有的則會保留成為持續運作的社群,視組織者的策略而定。而每一季的課程,也都會誕生一批新參與者,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外圈」。內圈成員則是早期加入、表現積極、常常互動與輸出的人。他們有時甚至會進入創作團隊、擔任助教、或是擁有更直接的資源連結。
在參與過幾次這類型的課程後,我慢慢理解:
- 大群組比較像是「集散地」,人多、熱鬧、互動性高,但多數人都停留在淺層交流,常常只發一次文就消失。
- 小群組或內圈則是「深度協作場域」,成員彼此認識、信任、甚至共同創作或合作案子,互動頻率高,對彼此的輸出有關注。
我也發現,小群組通常有共同任務或專案,例如共同寫一份企劃、創作內容、完成一輪課程練習,這樣的任務讓大家彼此更了解、也更有連結。而大群組若沒有任務引導,往往只是訊息的洪流,很難留住人。
角色轉換:從外圈走入內圈的過程
我自己就是從一個外圈觀察者,逐步進入內圈參與者的例子。
有一季,書店老闆開了一門進階創作課程,課程需要在群組內報名六人小組。我當時鼓起勇氣報名,沒想到有機會與內圈成員合作簡報。我花了比平常兩倍的力氣準備,也因此獲得內圈成員的認可。
後來,我被邀請參加一次咖啡館的私下聚會,裡面多是老闆信任的夥伴與曾經參與過深度課程的創作者。那次聚會讓我理解了一個關鍵點:
內圈不是靠人脈進入的,而是靠穩定輸出與持續投入的累積,讓人信任你可以一起工作。
從那之後,我陸續參與了幾次創作合作與專案製作,也開始理解群組如何由「熱鬧的訊息牆」轉變為「有目標的協作場域」。你開始會注意哪些人總是回應你、哪些人願意給出具體建議,哪些人只是觀望,但默默在聽你說話。
最後的反思:經營群組是一種「設計」
這幾年的經驗讓我體會到:群組經營從來不是「有沒有創建」的問題,而是「你如何設計這個空間」。
- 是不是有清楚的任務?
- 成員之間的信任與互動機制有沒有被建立?
- 輸出與回饋的節奏是否被照顧?
- 組織者本身的心力,有沒有放在經營人,而不只是做內容?
大群組不一定不好,小群組也不一定穩定。重點在於,這些空間是否有「連結」的契機,而不是只靠演算法或課程宣傳。對我來說,群組是一種場域設計,一種群體互動的社會實驗,也是一種教學與生活策略的延伸。
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你會更自在地去選擇:什麼時候要創群組,什麼時候不創,什麼時候讓群組結束,什麼時候讓它轉化為新的形式。
這些都是經營者的選擇,也是創作者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