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後工作大洗牌,奧特曼預測:太空工作將是高薪職位
關鍵字: OpenAI、Sam Altman、太空工作、AI職場變革、航太工程師、創業機會
摘要: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預測,在AI重塑職場的背景下,十年內大學畢業生將從事全新的太空探索工作,到2035年可能踏上探索太陽系的任務。這些太空職位不僅薪資豐厚(航太工程師年薪超過13萬美元),還會讓現在許多工作顯得無趣。Altman認為AI將使創業更容易,未來一個人就能創建需要數百人完成的企業,現在是創業最佳時機。其他科技領袖如比爾蓋茲和Nvidia的黃仁勳也對AI未來發表樂觀看法,認為AI將大幅改變工作模式並賦予員工超人般技能。
川普帶動戒酒風氣 美成年人飲酒率創86年新低
關鍵字: 川普、戒酒、健康意識、美國飲酒率、共和黨支持者、蓋洛普調查摘要: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成年人飲酒率跌至1939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點,僅54%。由於川普長期宣揚戒酒觀念(其兄因酒精中毒42歲離世),共和黨支持者飲酒率從2023年的65%大幅降至46%,兩年內銳減19個百分點。調查顯示,僅24%受訪者在前一天曾飲酒,創史上最低紀錄;40%受訪者表示已超過一週未飲酒,為2000年以來新高。健康意識抬頭和政治影響力成為推動戒酒風氣的主要因素。
ChatGPT 免費用戶太多?OpenAI 研究讓你乖乖付費的絕招
關鍵字: OpenAI、ChatGPT、廣告收入、訂閱服務、商務推薦、Nick Turley
摘要: ChatGPT負責人Nick Turley表示,OpenAI正考慮在ChatGPT中引入廣告以增加收入,但會保持謹慎和品味。根據Bloomberg報導,OpenAI預計2025年通過訂閱服務將產生127億美元收入,是2024年37億美元的三倍多,但預計到2029年才會實現現金流正向。ChatGPT用戶數已超過7億,付費訂閱者達2,000萬名。OpenAI還在探索「ChatGPT中的商務」專案,透過產品推薦獲取收入,但承諾不讓聯盟收入影響產品推薦的獨立性。
楊立昆認為最關鍵AI防護措施:服從人類與同理心
關鍵字: Meta、楊立昆、AI安全、服從人類、同理心、目標驅動AI、Geoffrey Hinton
摘要: 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提出兩項關鍵AI防護措施:「服從人類」和「同理心」,確保AI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他主張AI應設計成「目標驅動的AI」,只能執行人類設定的目標並遵循防護限制。AI之父Geoffrey Hinton也強調建立AI「母性本能」的重要性。然而,近期出現AI欺騙或危險行為案例,如Replit的AI代理刪除公司資料庫,以及ChatGPT建議用戶停止服用藥物。楊立昆預測到2030年,AI將帶來「物理世界革命」,透過多模態感測和機器人技術實現與物理環境的互動控制。
AI新創Cohere融資5億美元、延攬前Meta大將助陣
關鍵字: Cohere、AI新創、融資、NVIDIA、AMD、Meta、多模態模型
摘要: 加拿大AI新創公司Cohere完成5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達68億美元。在創投公司Radical Ventures和Inovia Capital主導下,投資方包括AMD Ventures、NVIDIA、Salesforce Ventures等重量級投資者。Cohere專注為企業客戶提供基於AI的營運管理工具,資金將用於全球擴張和多模態模型開發。公司同時宣布重要人事任命,延攬Meta前AI研究主管Joelle Pineau擔任AI長,聘請Uber與Shield AI前高階主管Francois Chadwick出任財務長,為在AI市場大展身手做準備。
太空「神醫」報到!將醫療決策交給AI,會是一場無法承擔後果的豪賭?
關鍵字: Google、NASA、AI太空醫生、CMO-DA、深空任務、遠距醫療、診斷準確率
摘要: Google與NASA聯手打造AI太空醫生計畫(CMO-DA),解決深空任務中的醫療挑戰。當太空人前往火星時,與地球的通訊延遲可達40分鐘,AI醫生能在黃金時間內提供即時診斷與處置建議,目前診斷準確率已達88%。然而,這項技術也面臨風險,包括AI面對未知病症時的「不可預測性」和責任歸屬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建立「人機協作」體系,將AI定位為「數位助理」而非最終決策者,並整合多元生物監測數據提升精準度。未來這項技術將「降維」應用於地球偏鄉醫療和緊急救援場景。
馬斯克罕見盛讚Google為AI領導者,xAI手握120億美元迎戰
關鍵字: Elon Musk、xAI、Google、Transformer、Anthropic、OpenAI、120億美元融資
摘要: Elon Musk在社群媒體中罕見讚譽Google在AI領域的領先優勢,認為Google擁有最大的計算和數據優勢,有成為AI領導者的最高機率。Google在AI領域影響力深遠,2017年發表的《注意力即一切》論文引入了驅動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Transformer概念,並投資Anthropic等AI新創公司。Google宣布將資本支出提高10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以應對AI需求。Musk與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關係惡化,xAI在2024年融資超過120億美元,估值達500億美元,推出聊天機器人Grok與OpenAI競爭。
新模型R2延後主因!DeepSeek嘗試華為晶片失敗,還是得靠NVIDIA
關鍵字: DeepSeek、華為晶片、昇騰處理器、NVIDIA、R2模型、中國AI、半導體自給自足
摘要: 中國AI公司DeepSeek在嘗試使用華為昇騰晶片訓練新模型失敗後,延後R2模型發布。DeepSeek在發布R1模型後受官方鼓勵改採華為晶片,但在訓練過程中持續遇到技術問題,最終改回NVIDIA晶片進行訓練,僅在推理階段使用華為晶片。這凸顯中國晶片在關鍵任務上仍落後美國競爭對手,存在穩定性問題、連線速度較慢和軟體水準較差等劣勢。北京已要求中國科技公司為訂購NVIDIA H20晶片提供正當理由,推廣國產替代方案。儘管華為派工程師團隊協助,DeepSeek仍無法在昇騰晶片上成功完成訓練。
覺得價格太高又在買,專家:股市大傻瓜出現
關鍵字: AI泡沫、股市估值、更大傻瓜理論、Robert James Shiller、認知失調、降息
摘要: 美國銀行調查顯示,高達91%受訪者認為股市估值過高,創歷史紀錄,但矛盾的是他們仍在購買,推動泡沫形成。AI投資占美國GDP比重已超過網路泡沫時期的電信業繁榮。諾貝爾經濟學家Robert James Shiller指出,泡沫涉及高度認知失調,投資者知道投資有問題但相信能賣給「更大的傻瓜」。分析師認為現在的AI股可能陷入比2000年更大的泡沫,標普500指數前10大公司估值比1990年代更高。經濟學家認為一旦聯準會恢復降息,泡沫條件將全部具備。
最新研究揭開AI「性格黑箱」,打造可監管的安全機制
關鍵字: Persona Vectors、AI性格、神經網路、行為監測、AI安全、透明度、黑箱問題
摘要: 「Persona Vectors」(性格向量)技術為AI安全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能監測、預測和調整AI的行為模式。AI的「性格」源自學習過程中吸收的人類行為與偏見,可能導致過度討好、捏造資訊等問題。此技術原理是捕捉AI在展現特定性格時神經網路的獨特活化模式,轉換成可量化追蹤的數據。應用包括訓練資料的「健康檢查」、過濾高風險內容,以及在訓練過程中進行「行為矯正」。這項技術將AI從不透明的「黑箱」轉變為可理解、可分析的系統,大幅提升AI行為透明度和安全性。
GenAI員工怒了!祖克柏砸50倍薪酬搶AI精英,卻讓原團隊炸鍋
關鍵字: Meta、祖克柏、生成式AI團隊、超智慧AI、Llama 4、薪資差異、人才流失
摘要: Meta推動超智慧AI面臨內部緊張,CEO祖克柏為建立超智慧AI團隊,提供競爭對手研究員高達10-50倍薪資,使原本的GenAI團隊成員大感被貶。GenAI團隊曾參與開發Llama 4,但發表後市場反應不佳,落後多個中美AI大廠。薪資差異引發不滿,有員工考慮跳槽或威脅辭職以談判加入Meta超智慧實驗室。競爭對手如馬斯克的xAI和微軟也趁機挖角Meta AI人才。儘管Meta聲稱有最佳員工留任率,但薪資差異、創新停滯和管理困難問題仍然嚴峻。
奧特曼創立Merge Labs,正面對決馬斯克Neuralink人機介面霸主地位
關鍵字: Sam Altman、Merge Labs、人機介面、Neuralink、BCI技術、Alex Blania、2.5億美元融資
摘要: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創立「Merge Labs」新創公司,專注人機介面(BCI)技術,計劃募資約2.5億美元,估值達8.5億美元,直接挑戰馬斯克的Neuralink。Neuralink自2016年成立,近日完成6.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約90億美元,已在重度癱瘓患者臨床試驗中取得進展。Merge Labs與Alex Blania合作,後者的Tools for Humanity專案利用眼部掃描技術創新身分驗證,被認為是通往「奇點」時代的重要一步。奧特曼與馬斯克關係緊張,此次創立Merge Labs象徵不願讓馬斯克在人機介面領域獨霸。
螞蟻集團完成股權重構,馬雲時代走入歷史
關鍵字: 螞蟻集團、馬雲、股權重構、無實際控制人、IPO重啟、金融監管、支付寶
摘要: 螞蟻集團已完成解除馬雲控制權程序,馬雲保留第一大股東身分但投票權僅6.208%,公司轉為「無實際控制人」模式。這項轉變始於2020年馬雲批評傳統金融監管後IPO被叫停,後續進行業務重組並引入國資背景股東。2023年1月拆除馬雲53.46%表決權安排,改由10名自然人分別行使表決權。市場認為螞蟻具備重啟IPO三大跡象:實控人變更完成、監管整改收尾、業務與盈利回穩。2023年第一季利潤達132億元,成長17.4%。新任CEO韓歆毅將於2025年3月接任,馬雲時代正式結束。
新創Perplexity有意收購Chrome業務,向Google報價345億美元
關鍵字: Perplexity、Google Chrome、345億美元、AI搜尋引擎、反壟斷、司法部、創投資金
摘要: 開發AI搜尋引擎的新創公司Perplexity向Google提出以345億美元收購Chrome瀏覽器的提案,遠高於Perplexity約180億美元的公司估值。此提案背景是美國法院裁定Google壟斷搜尋市場,司法部要求Google出售Chrome。Perplexity營運長表示多家大型創投基金同意全額資助這筆交易,如果Google接受,Perplexity將在未來2年內向Chrome和Chromium專案投資超過30億美元。Google尚未表明願意出售Chrome,法院目前也未下令Google拆分Chrome。Perplexity年初曾向川普政府提出收購美版TikTok的提案。
🔮 未來科技趨勢預測
基於今日科技新聞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預見以下重要趨勢:
1. 太空經濟將成為下一個就業風口
隨著SpaceX等公司推動太空探索商業化,結合AI技術的發展,太空產業將創造大量高薪工作機會,從太空醫療到太空製造,都將成為新興職業選擇。
2. AI安全與可控性成為核心議題
從楊立昆的AI防護措施到Persona Vectors技術,顯示業界越來越重視AI的可解釋性和安全性。未來AI系統將更加透明、可控,並具備明確的倫理框架。
3. 人機介面技術將迎來爆發期
Altman的Merge Labs對戰Neuralink,預示人機介面技術將進入激烈競爭階段,這將加速腦機連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4. 中美科技競爭持續激化
DeepSeek使用華為晶片失敗的案例,反映中國在高端半導體技術上仍需依賴美國,預計這種技術依賴關係將推動各國加速發展自主技術能力。
5. AI泡沫風險與理性投資並存
雖然91%投資者認為股市估值過高,但AI投資熱潮仍將持續。預計市場將在短期調整與長期成長之間尋找平衡點。
6. 企業AI應用將更加務實
從OpenAI考慮廣告收入到各公司人才爭奪戰,顯示AI產業正從概念炒作轉向實際商業應用和盈利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