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與自己相處,才能與他人好好相處:從《能自處,也能與別人好好相處》獲得的啟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分享及與人相處之前,要先學會了解自己及與自己相處

  • 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但終有獨處之時,因此,我們一生的路程中,無不是在學習如何與他人的互動及相處,不然就是在思考如何認識自我與瞭解自己的路上。
  • 劉軒這本這著作《能自處,也能與別人好好相處》,在我打開書本開始閱讀後,我就停不下來,因為這本書中根本就是將我們成長過程中,將我們在家庭生活、學習過程、人際關係,甚至是自我心理層面會面對到的矛盾、疑惑都給了解答,它不是一本哲理或者雞湯書籍,而是作者運用了自己心理學的專業,提供了我們方向和對策。以下摘列幾點對我而言相當有感觸的重點。以下摘列5點,我在這本書中獲得的深刻感想及方法。

自我理解,如何做好情緒界限,避免過度自我批判

我們的人生或者說是成長過程中,所有的時間裡我們不是獨處,就是與他人相處互動著。人是群居的動物,很難終其一生獨自生活到終老,在日常食衣住行育樂每個環節裡,終究會與人聯繫及互動。

而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對朋友及老師-父母親,他們透過家庭教育一點一滴的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相處,然而,父母親並非是專業教師或者心理師,父母僅能將他們的成長經驗與學習結果,盡其所能的傳授我們,有關他們所知的價值觀及知識,在這教育的過程,父母提供給我們無窮的愛及照顧,這是無庸置疑,而父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所傳達給我們的價值觀,多少有其狹隘及不足,因此,我們必須藉由學校教育、人際互動、工作職場及社會歷練等各階段中持續的學習與反思,進行補強跟精進。

在這段成長及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被教育「要在意」他人的指導跟評價,以致於我們一再壓抑自己、貶低自己,由此產生了書中提到的狀態-「非理性反芻思考」,長久在這個狀態而不調整的話,我們漸漸失去了「自我」。經研究發現,長時間處於非理性反芻思考的狀態,不僅自尊心越來越低,對自我認同也會越來越模糊,親密關係越來越疏離,對工作與家庭的承諾也無法維繫。而這也會讓我們身困在自己的思考世界中,無法自拔,同時犧牲了我們與身邊的人健康互動的機會。在書中作者分享了2種方式停止非理性的自我批判:

  • 按下暫停鍵,快速脫鉤,重新導向自己的注意力。
  • 正念練習,接納情緒,正面迎向各種事物,用直接、不閃躲、不逃避的方式,面對現在的狀況。

要懂得分享及照顧他人之前,我們必須懂得照顧好自己,因此,透過自我覺察來了解自己,與自己對話,並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與肯定自己,這是學習自處的首要步驟。

為了避免這個狀況,當有非理性的情緒想法時,我們可以先暫停並離開現場,透過視覺轉換我們的注意力,同時深呼吸來做調整,接下來可以運用正念的技巧來穩定自己的思緒,進一步思考原貌。為了省視跟了解真實自我,我們可以將它記錄在每日的感恩日記中,作為精進自我及了解自我的參考。

按下暫停鍵、離開現場或氛圍,提供自己留白跟彈性的空間,屏除多餘的情緒及因素,之後我們所做的思考跟判斷會更加的清晰,《留白工作法》跟《過度努力》都有提過相同的概念。

當然,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時,其實可以「選擇」不過於積極,如同書中作者提到:「當我們用中立的態度看待事情的時候,也預留了許多空間給自己調整心態,而不至於衝動行事,心理的彈性也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好。」

這個情形即是當我們面對錯誤、或他人的批評及指責時,通常會照單全收,負面情緒掩蓋了全部的思緒,未能分析事件全貌,並且一再自我批判。

善用第二人稱自我激勵及別用意志力去刻意培養新習慣或改掉壞習性

心理學研究顯示,把平常第一人稱的鼓勵換成第二人稱的鼓勵時,效果會比第一人稱來得好。例如:把「我真的很棒,一定沒問題」換成「你真的很棒,你一定沒問題的」。我們可以參考這段書中文獻,跳脫自我的框架,改用第二人稱的方式肯定自己、讚許自己,似乎可以使大腦感到得到他人肯定的感受,使自己變得更有自信。

在改善壞習性上,書中舉例如減肥、戒菸、戒毒、戒賭等,我們以為單靠自己的意志力,以及期待透過自律就可以改變自己,然而人的潛意識會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常當我們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大腦就會出現曾獲得甜頭的經驗跟其它引誘,讓我們很容易就差臨門一腳,引敗而歸。大腦的杏仁核是保護我們的防衛中樞,且大腦相當的討厭麻煩,同時又有多巴胺獎勵機制的作祟。從這書中衍伸出一個我們常見的狀態,就是當我們在培養新習慣或改變壞習性常有半途而廢的結果,其實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太弱,而是「消弱突現」的力量太強。

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本書分享的方法,當遇到「削弱突現」,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擋著它時,你可以試著讓自己分心、改變環境,或者透過第三者,如親人或好友在旁協助,適時伸手拉你一把。同樣,也可以參考《逆習慣》教會你運用好奇心,創建美好的人生及《複利效應》的方法,為自己培養新習慣及訂立目標,並以第二人稱的方式期許自己,每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或進展後,同樣也運用第二人稱來肯定自己及讚許自己,從中增進自己的自信心及成就感。當然,在為目標或新習慣的努力過程中,我們也必須了解「消弱突現」及「習得無助感」等狀況的擾襲,避免「拖延」及「逃避」的情形發生;另外,如果遭遇失敗及錯誤時,也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讓「自我設限」及「認知失調」的情形使自己逃避面對失敗及錯誤。引用《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金句提醒自己: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而是他差一點就贏了。

我們都有夢想,為了追逐及實現夢想,我們會訂立各項目標,並且逐步去實踐,然而,實踐的過程是辛苦且孤獨的,唯有堅持,我們才有達標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做個轉化,將每個目標細分成小單位,使它具有挑戰性,但不致於難以達成,適時在達成後給自己的獎勵,建立成就感,並讓大腦記憶著這些美好的成就感及自信,將辛苦及孤獨成功轉化,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在培養習慣或實踐目標的過程中,感到喜悅且樂於完成。

先了解自己,懂得愛自己,然後才能懂得與人互動,跟愛別人。

我們的人生看似一場追逐成就及財富自由的競合賽局,好像在獲得名和利之後,我們將會永遠幸福快樂!但事實卻非全然如此。許多人將大部分的時間投注在工作成就上,而犧牲了家庭的陪伴及其他自我成長的機會,在多年之後,功成名就的自己,卻無人可以共享榮耀,僅能﹝孤芳自賞﹞!甚至是因為爭取名利過程中,漠視了自己的真實需求,持續自我催眠、持續過度努力,而產生了高度壓力演變出了心理疾病等,在剛要享受一生辛勞之後的成果時,卻被憂愁跟疾病纏身。

因此,追逐目標,達成美夢,固然是成就自我的路途之一,然而,我們必須學習自我探詢,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價值,評估真實需求,更應該學習如何愛惜自己,有效且良性的發揮自己的價值,如此,才能愛己及愛人。

跳脫自我設限,讓自己誠實面對自己

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到大大小小的挑戰及任務,除了事件本身複雜性、干涉層面廣狹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們還得面對自己的心理素質,當任務極具挑戰性,使我們感到畏懼時,書中提到此時我們會出現為自己安排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如此當我們一旦失敗時,就可以把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換句話說,即為「雖然殘酷的現實贏了,但理想的自我並沒有輸。」,也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

上面描述的情形是為,心理學家把為自己安排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這樣一旦失敗,就可以把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亦即「雖然殘酷的現實贏了,但理想的自我並沒有輸。」,也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

上面所描述的狀況即為「自我設限」,心理學家把這行為區分為2種:

  1. 取得的自我設限行為:如媽媽叫我去買菜、聽朋友的的訴苦、忙到沒時間讀書等。主動替自己創造了不利的狀況,或是刻意選擇一些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例子:如媽媽叫我去買菜、聽朋友的的訴苦、忙到沒時間讀書等。主動替自己創造了不利的狀況,或是刻意選擇一些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 宣稱的自我設限行為:這類型是你並沒有實際採取行動創造絆腳石的情境,但你宣稱有某種狀況(比如焦慮、憂鬱、身體不舒服、沒睡好),先對身邊的人宣稱各種理由,給自己欠佳的表現打預防針。

例子:這類型是你並沒有實際採取行動創造絆腳石的情境,但你宣稱有某種狀況(比如焦慮、憂鬱、身體不舒服、沒睡好),先對身邊的人宣稱各種理由,給自己欠佳的表現打預防針。

有了這個概念,我們應懂得與自己的壓力相處,知道挑戰及困難是進步的過程,偶爾失敗也是正常且必然。當你感受到壓力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不要直接躲進慣性的逃避行為。

懂得與自己的壓力相處,知道挑戰及困難是進步的過程,偶爾失敗也是正常且必然。當你感受到壓力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不要直接躲進慣性的逃避行為。

勇敢的承認及接受自己的無知,並像海綿一樣持續的學習

追逐成就,享受名利,似乎是功利社會中成功的表徵,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害怕失敗,擔心他人知道的比我們還要多,頭銜較我們更為響亮,為了不出糗、被比下去,有時會出現打腫臉充胖子的情況。

劉軒在書中分享如何避免認知失調?從個人層面看,就是承認、正視,並且面對問題。國外有句名言:「認清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哪裡有問題。其實,只要願意正視自己的矛盾和失調,承認自己做錯了決定,多數的不理性後果就能被理性討論。下次遇上失敗或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先別急著下結論,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現在感覺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 我真的盡力了嗎?如果已經盡力,那就接受它,並且釋懷。
  • 如果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我會怎麼看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很多時候,是我們給自己造成莫大的壓力。

要解決認知失調,就是要勇敢,並且誠實的面對自己。

失敗並不可怕,但勇於承認無知,是另一種聰明。

大腦似乎有兩種極端的立場,一種是極力貶低跟自我批評,以至打擊自己的信心,害怕去體驗跟嘗試新的事物;另一種是,具有高度膨脹的自信心,倘若成功了,則自攬功勞、極度肯定自己,如果失敗,則尋找各種原因來掩蓋,避免自己的形象或自信遭受打擊。

因此,理解自己跟了解自己,是建立自信跟成就自己的第一步,不論是找各種理由,讓自己可以迴避挑戰或者掩蓋失敗的錯誤,都是一種逃避面對真實狀況的自己。《中庸》:「知恥近乎勇」,當中的「恥」,我認為不僅是失敗及錯誤,還包含了「弱點」、「弱處」。勇於面對自己的失敗、弱點,進一步改善及精進,慢慢變成更好的自己。

好的人際關係為人生添加樂趣,但活出自我才是美好人生的重點

人際關係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從求學階段到職場上,友誼或者社交圈對象,一直時提供我們支持的力量,不管是在情感、娛樂或成就等方面,然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有其他事務必須關心及處理,因此,英國人類學家鄧巴的研究發現,我們能夠維持的穩定社交人數大約落在150人上下。

另從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鼓勵我們應多結交正直、誠信及好學博學的人,讓這類的朋友能為我們帶來益處,因此,在了解社交對我們的重要性後,也應學習如何辨別及主動結識對我們有益的對象。

然而,隨著科技高速發展且便捷的現代,人手一機且資訊豐富,甚至是爆炸,社交平台及社群多元且蓬勃,如同電視機發明普及後,我們常援引的古諺: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有了電視機,我們的娛樂及資訊的取得更方便了,而現在的手機更是將所有便利人類的科技集結於一手可控的設備,它帶來了極度的便利性,而且似乎取代了人與人面對面溝通的社交機會,尤其影響更甚的是-孩子,現在的氛圍,人們走不出房門,寧願成為螢幕後的鍵盤俠或正義魔人,也許在實際人際間無法獲得成就感或肯定,卻發現自己在網路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方「意見領袖」,抑或是,在面對多方的生活壓力,在社群的聊天獲得了慰藉,或者在遊戲世界中獲得抒壓及滿足了想像等。這狀況導致孩子或年輕世代無法學習與他人互動、交流甚至是交談,而這也成為了我們應當面對的課題。

人的每一種特性並不是絕對的好或壞,了解自己的特性並能調整為適中而不偏為極端,如此對於自己將會極大的助益。如同書中提到,高敏感的人是很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及想法,因此,可以很快及準確的判斷如何與他人互動及因應,然而,當過於在意的極端情況時,則會對自己產生情緒壓力、過於舉足不前的情形。

我自己是個高敏感人,我能深獲這特性的幫助,通常情況下,我能很快就能發覺他人的想法及情緒,使我能迅速判斷下一步因應的步驟。偶而,這也讓我自己感到困頓,對於某些對於自身無知行為而不自知者,我會一直思考對方為何有這些思考或行為,會在一個認知漩渦中糾結著;後來我透過自己的反思及參考周慕姿的著作《情緒勒索》中提到「情緒界限」的概念,理解自己及釐清狀態,不為他人的情緒或責任買單,漸漸的我變得更為自在,且不受拘束。

從鄧巴數來看,人穩定的社交關係是有上限的,假設超過了可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我認為書中提到的「雙曲貼現」理論也適用在社交上,我們對於物品的斷捨離,總想著哪一天我可能會用而去購買或者捨不得丟棄,在社交上似乎也會有汲汲營營地去花費時間經營,然而與根本沒有交集的「點頭之交」或者去接觸自己認為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陌生社交圈」,如此,不僅花費我們最珍貴的時間,同時也可能疏忽掉對我們相對重要且可貴的友誼或人脈。

在面對陌生的社交場合,不是每個人都能八面玲瓏四處交談,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如E型人一般與人談笑風生,以我自己為例,我就無法在一個不熟悉的場合中主動與他人互動交流,除非刻意!但我通常非必要的情況下,不勉強自己做這事。書中作者提供了幾項,讓我們在這些場合或者職場中與到不熟的同事,我們可以使用話題或運用的技巧,讓彼此破冰及拓展人際:

1.從「食、衣、住、行、育、樂」,6個話題類別找尋,再將話題分拆成「現況、感覺、情報」等不同面向思考交談內容。

2.善用幽默的力量,並懂得自嘲。

3.真誠的對話,並保持聯繫。

透過這些小技巧,讓我們在各個社交場合中,很自然且舒服的與他人交流,透過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觸的6大話題,拋出交談的橄欖枝,再適時運用幽默的力量帶來歡笑,以「歡笑」來破冰,後續評估對方是否進一步互動,保持一定程度交流,當然,如果頻率不同,或者品德不佳,我們也不必要勉強互動。因此,與其辛苦去維持無謂的社交,倒不如定期聯繫知己、老朋友,和開拓興趣相同的交際圈,於此聊心談天都有對象可以交流,另外,在與人互動上重點是真誠相對,敞開心胸與人接觸,運用「非正式場合」、「話題矩陣」及「幽默感」的技巧,結識一些「泛泛之交」,不僅可以充實生活,有可能這些泛泛之交也會適時提供我們協助喔。

結論

本書作者劉軒,他本身就是為心理學專家,在這本書中列出了許多我們自小到大,無論是在學校生活、職場歷練、家庭相處、人際互動等面向中,我們必定曾遇過的矛盾及疑問,因此,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頻頻點頭,相當有感。我也將書中分享的知識點實踐在生活中,使自己不再情緒內耗,也避免自我感覺良好,同時,提醒自己勇敢面對自己的脆弱處,也設定小目標讓自己逐步培養新的習慣,使自己持續進步。

本書內容沒有過於艱深的專業用語,作者也貼心的針對專業術語做了註解,以及列舉生活小例子,全文相當的易讀,我相當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令狐布萊恩的閱讀「書」適圈
0會員
6內容數
閱讀是種習慣,也可以是人生,用閱讀啟動人生,用閱讀實踐目標。
2025/07/27
本書是探討閱讀的真諦,並分享培養閱讀習慣與提升閱讀效率的方法。作者強調閱讀並非追求數量,而是透過質精的閱讀,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建立獨立思考與具體實踐,進而提升思維層次與生活品質。文中提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有效率的閱讀技巧,以及如何將知識內化並運用於生活,適合所有想提升閱讀能力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2025/07/27
本書是探討閱讀的真諦,並分享培養閱讀習慣與提升閱讀效率的方法。作者強調閱讀並非追求數量,而是透過質精的閱讀,進行自我對話與反思,建立獨立思考與具體實踐,進而提升思維層次與生活品質。文中提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有效率的閱讀技巧,以及如何將知識內化並運用於生活,適合所有想提升閱讀能力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2025/07/25
本書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好習慣並持之以恆,達成目標,並利用複利效應的概念,說明即使微小的改變,長期累積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作者提供選擇、習慣、影響力、動能及加速等面向的建議,並分享改變壞習慣和培養好習慣的策略,鼓勵讀者主動創造正面環境,堅持不懈,克服撞牆期,最終獲得成功。
Thumbnail
2025/07/25
本書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好習慣並持之以恆,達成目標,並利用複利效應的概念,說明即使微小的改變,長期累積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作者提供選擇、習慣、影響力、動能及加速等面向的建議,並分享改變壞習慣和培養好習慣的策略,鼓勵讀者主動創造正面環境,堅持不懈,克服撞牆期,最終獲得成功。
Thumbnail
2025/07/22
本書《逆習慣》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培養好習慣、克服阻礙,並達成目標。作者結合自身經驗及大腦科學、心理學等領域知識,提出具體步驟及技巧,例如: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善用習慣迴路機制、保持好奇心等。適合各年齡層想要持續精進、培養好習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2025/07/22
本書《逆習慣》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培養好習慣、克服阻礙,並達成目標。作者結合自身經驗及大腦科學、心理學等領域知識,提出具體步驟及技巧,例如: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善用習慣迴路機制、保持好奇心等。適合各年齡層想要持續精進、培養好習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過失,更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時,找到一條平和的道路。學會寬容他人,其實也是在學習寬容自己,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自在。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生活中,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中,還是在職場、家庭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與自己觀點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上次在發洩完認識自己的心情後,接著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與自己好好溝通,才能和其他人有良性的溝通及互動。 這本書在這節的內容建議讀者可以用跟自己溝通的方式,將內心莫名的恐懼挖掘出來,並好好正視它。 說到我心中恐懼的事物,我
Thumbnail
上次在發洩完認識自己的心情後,接著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與自己好好溝通,才能和其他人有良性的溝通及互動。 這本書在這節的內容建議讀者可以用跟自己溝通的方式,將內心莫名的恐懼挖掘出來,並好好正視它。 說到我心中恐懼的事物,我
Thumbnail
《情緒留白》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衝突時,我們如何保持冷靜、保留空間,以及如何以有意識的方式來溝通和解決問題。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培養內在的靈性智慧和力量,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況,特別是社交互動中的挑戰和摩擦。
Thumbnail
《情緒留白》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衝突時,我們如何保持冷靜、保留空間,以及如何以有意識的方式來溝通和解決問題。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培養內在的靈性智慧和力量,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況,特別是社交互動中的挑戰和摩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