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玩具區,眼睛亮晶晶的說:「媽媽,我要買玩具!」
這時媽媽就蹲下來,溫柔的說:「下次休假,爸爸媽媽想要出去玩,你要不要一起去?」
男孩:「真的嗎?好啊!我要去。」
媽媽:「可是...出去玩要錢錢,現在如果買了玩具,你就沒有零用錢一起出去玩了。」 「要不要跟媽媽一起存錢錢出去?我們去看恐龍。」
男孩:「好耶!我要去看恐龍。」
媽媽:「那玩具怎麼辦?」
男孩:「我要存錢看恐龍。」
然後,媽媽就牽著小男孩走了!
這讓我想起,之前也曾看過類似的場景,一樣是孩子吵著要買玩具。
孩子:「媽媽,我要買玩具!」
媽媽嘆口氣:「不行,你玩具已經夠多了,回家!」
孩子立刻噘嘴大哭:「我要買!我要買!你都不讓我買!」
媽媽臉色更臭:「哭什麼哭,你有錢嗎?都不知道賺錢的辛苦!」
「很多人在看,走了!回家!」
然後,媽媽就硬拉著孩子離開!
上面兩種親子溝通的差異,能清楚的帶出「溝通方式,決定了效果」
的核心觀點。
1. 轉移注意力,創造共同目標感
- 「不行,你玩具已經夠多了,回家!」
媽媽單向命令,孩子缺乏參與感,持續聚焦在「買或不買」。 - 「下次休假,爸爸媽媽想要出去玩,你要不要一起去?」
媽媽先把注意力從「玩具」轉移到共同目標「出去玩」,引導孩子參與計劃。
當孩子看到更大的共同目標時,他會願意放下眼前的小欲望,選擇加入媽媽的計畫。
這是一種溫和又有效的引導方式
,比單純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2. 給予孩子選擇,而非強制
- 「哭什麼哭,你有錢嗎?都不知道媽媽的辛苦!」
用情緒勒索與命令,導致孩子抗拒,甚至哭鬧。 - 「要不要跟媽媽一起存錢錢出去?我們去看恐龍。」
提供選擇,讓孩子有主控權
,而不是被迫接受,一起規劃與參與,孩子也更願意配合。
這種方法不只能解決了當下問題,也教會孩子理財、規劃和自我控制
的重要性。
溝通的本質是雙方達成共識,相互合作,並非單方面的要求與控制。
與其用「不行!不能買!」去硬拉孩子,造成抗拒和情緒對立,
不如引導孩子理解、思考,並一起參與決策。
溝通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完全服從,而是建立信任和合作,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讓對方感到被聽見,溝通才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