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AI時代職場的自我價值探索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為什麼我們總是急著定義自己

在職場中,「你是做什麼的?」往往成為最常見的開場白。頭銜、職稱、產業標籤,似乎成為我們價值的代名詞。然而,這種定義方式卻暗示了一種危險:我們正在把「自我」簡化為「職業」。英國管理大師Charles Handy在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與The Hungry Spirit等著作中,不斷提醒我們:人生的核心價值,不能被單一角色或組織綁架。我在閱讀《遠見雜誌》專訪韓第,並回想起天下文化Podcast那段比喻時,特別有感:「人生就像一張鈔票,無論怎麼摺疊,都仍然有價值。」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層思考:價值來自本質,而非形狀。


韓第的三個啟發,對今天的職場仍然適用

1️⃣ 黃金種子:天賦是可以被激發的資產

天賦不是靜態標籤,而更像是一顆需要被澆灌的種子。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在「多元智能理論」中也提出,能力的展現因環境與刺激而異。

啟發:不要只問「我擅長什麼」,也要問「什麼場域能讓我展現潛力?」

2️⃣ 工作不是你:職涯 ≠ 身份

韓第強調,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綁架我們的自我價值。這與現代職涯學者Herminia Ibarra的觀點相呼應,「職涯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透過實驗逐步形塑。」

啟發:不要讓短期角色成為永久標籤。勇敢去試錯,才能拓寬身份邊界。

3️⃣ 美德清單:以終為始的座標

如果說「技能」決定了我們能達成什麼,「美德」則決定了我們為何而做。勇氣、誠實、幽默,這些非量化的價值,往往比職銜更能定義人生。

啟發:真正的職涯目標,不只是升遷與薪資,而是如何讓自己在「專業」與「人性」之間達到平衡。


我的反思與實踐

1️⃣ 自我認同的流動性

從學生到專案參與者,再到未來進入職場,我更清楚認識到:「自我」不應該是靜態的頭銜,而是一組可以不斷迭代的能力與價值組合。

2️⃣ 嘗試 → 見識 → 膽識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種認知投資。就像進行使用者研究一樣,必須透過觀察、實驗與迭代,才能從「資料」變成「洞察」。

3️⃣ 避免被單一經驗定義

我們往往會被一時的挫敗或某段工作侷限,但韓第提醒我:經驗是參考,不是定義。定義自己的,是持續學習與不斷選擇。


延伸到未來職場的啟示

在 AI 與數位化的時代,專業技能的半衰期越來越短。真正能讓專業人士被看見的,不只是「做什麼」,而是「如何在變動中保持自我價值」。對企業領導者而言:這提醒我們在招聘與培育人才時,應該超越技能清單,更看重「價值觀」與「可塑性」。對職涯發展者而言:我們不該只追逐「熱門技能」,而是培養能貫穿不同場域的核心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綿綿兔の沙龍
1會員
4內容數
𝐘𝐮𝐛𝐢유비瑜比𓇣𓏢的沙龍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我從來就不是說大話,光動嘴的人,換間企業就一定要爭取加薪,雖然大家都說這是必備條件,只是自己認為應該要看清自我身價,我之前看到的高薪,或許只是我看到自己想看的,進來一張嘴乎溜溜就談到高薪,卻沒有實際作為,這也為未來的工作之路帶來許多的隱憂吧。
Thumbnail
我從來就不是說大話,光動嘴的人,換間企業就一定要爭取加薪,雖然大家都說這是必備條件,只是自己認為應該要看清自我身價,我之前看到的高薪,或許只是我看到自己想看的,進來一張嘴乎溜溜就談到高薪,卻沒有實際作為,這也為未來的工作之路帶來許多的隱憂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經營者、領導者、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心態和工作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角色的心態、他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我們還會討論在面臨挫折時,如何轉變心態以應對挑戰。 角色定位、
Thumbnail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經營者、領導者、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心態和工作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角色的心態、他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我們還會討論在面臨挫折時,如何轉變心態以應對挑戰。 角色定位、
Thumbnail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工作要這麼拼命? 是自我要求? 還是想升官呢? 想被重視光努力還不夠的,要懂得看人!!!! (1)你的優勢不是你的相對優勢 學經歷十分優秀,工作又十分認真,但這又如何呢? 如果這份工作有光環,或者PAY很高,競爭者非常多。此時背景、人脈、靠山、人格特質、向上管理就會
Thumbnail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工作要這麼拼命? 是自我要求? 還是想升官呢? 想被重視光努力還不夠的,要懂得看人!!!! (1)你的優勢不是你的相對優勢 學經歷十分優秀,工作又十分認真,但這又如何呢? 如果這份工作有光環,或者PAY很高,競爭者非常多。此時背景、人脈、靠山、人格特質、向上管理就會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每個人都是可被替代的小螺絲釘,不應過度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專注提升自我價值,避免用離職測試存在感。故事如阿明、小莉和老王的經歷,提醒我們公司的運作依賴制度而非個人能力。即使決定離職,也應保持友好,以便未來職業發展。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每個人都是可被替代的小螺絲釘,不應過度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專注提升自我價值,避免用離職測試存在感。故事如阿明、小莉和老王的經歷,提醒我們公司的運作依賴制度而非個人能力。即使決定離職,也應保持友好,以便未來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在職場上,除了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懂做人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只要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做人技巧就不是那麼關鍵。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懂做人會這麼重要。
Thumbnail
每個人的工作都有價值,但有些工作成果不容易被看到,你是否也身在其中並感覺不平衡呢? 不同的工作內容要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價值,運用本文中的思維方法幫助自己發揮職場影響力。
Thumbnail
每個人的工作都有價值,但有些工作成果不容易被看到,你是否也身在其中並感覺不平衡呢? 不同的工作內容要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價值,運用本文中的思維方法幫助自己發揮職場影響力。
Thumbnail
作家黃麗群在「抱住那個問題」中提出一個問題:「職業這件事,是一個人成立自我景觀最重要的根系嗎?」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從追逐卓越的菁英形象到改變心態,實現快樂的自己。文章中提到的關鍵字有企業教練、工作效能、自我覺察、自我價值。
Thumbnail
作家黃麗群在「抱住那個問題」中提出一個問題:「職業這件事,是一個人成立自我景觀最重要的根系嗎?」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從追逐卓越的菁英形象到改變心態,實現快樂的自己。文章中提到的關鍵字有企業教練、工作效能、自我覺察、自我價值。
Thumbnail
經過長時間的辛勤工作後,我們常常陷入一個困惑-究竟在組織扮演什麼角色?當我們仰望主管,平視同仁,或許難以清晰地理解組織對於個人的價值與貢獻。這種不確定感可能讓我們質疑自己在組織的地位,以及我們的工作是否真的被充分肯定。
Thumbnail
經過長時間的辛勤工作後,我們常常陷入一個困惑-究竟在組織扮演什麼角色?當我們仰望主管,平視同仁,或許難以清晰地理解組織對於個人的價值與貢獻。這種不確定感可能讓我們質疑自己在組織的地位,以及我們的工作是否真的被充分肯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