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為什麼我們總是急著定義自己
在職場中,「你是做什麼的?」往往成為最常見的開場白。頭銜、職稱、產業標籤,似乎成為我們價值的代名詞。然而,這種定義方式卻暗示了一種危險:我們正在把「自我」簡化為「職業」。英國管理大師Charles Handy在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與The Hungry Spirit等著作中,不斷提醒我們:人生的核心價值,不能被單一角色或組織綁架。我在閱讀《遠見雜誌》專訪韓第,並回想起天下文化Podcast那段比喻時,特別有感:「人生就像一張鈔票,無論怎麼摺疊,都仍然有價值。」
➤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層思考:價值來自本質,而非形狀。
韓第的三個啟發,對今天的職場仍然適用
1️⃣ 黃金種子:天賦是可以被激發的資產
天賦不是靜態標籤,而更像是一顆需要被澆灌的種子。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在「多元智能理論」中也提出,能力的展現因環境與刺激而異。
➤ 啟發:不要只問「我擅長什麼」,也要問「什麼場域能讓我展現潛力?」
2️⃣ 工作不是你:職涯 ≠ 身份
韓第強調,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應綁架我們的自我價值。這與現代職涯學者Herminia Ibarra的觀點相呼應,「職涯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透過實驗逐步形塑。」
➤ 啟發:不要讓短期角色成為永久標籤。勇敢去試錯,才能拓寬身份邊界。
3️⃣ 美德清單:以終為始的座標
如果說「技能」決定了我們能達成什麼,「美德」則決定了我們為何而做。勇氣、誠實、幽默,這些非量化的價值,往往比職銜更能定義人生。
➤ 啟發:真正的職涯目標,不只是升遷與薪資,而是如何讓自己在「專業」與「人性」之間達到平衡。
我的反思與實踐
1️⃣ 自我認同的流動性
從學生到專案參與者,再到未來進入職場,我更清楚認識到:「自我」不應該是靜態的頭銜,而是一組可以不斷迭代的能力與價值組合。
2️⃣ 嘗試 → 見識 → 膽識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種認知投資。就像進行使用者研究一樣,必須透過觀察、實驗與迭代,才能從「資料」變成「洞察」。
3️⃣ 避免被單一經驗定義
我們往往會被一時的挫敗或某段工作侷限,但韓第提醒我:經驗是參考,不是定義。定義自己的,是持續學習與不斷選擇。
延伸到未來職場的啟示
在 AI 與數位化的時代,專業技能的半衰期越來越短。真正能讓專業人士被看見的,不只是「做什麼」,而是「如何在變動中保持自我價值」。對企業領導者而言:這提醒我們在招聘與培育人才時,應該超越技能清單,更看重「價值觀」與「可塑性」。對職涯發展者而言:我們不該只追逐「熱門技能」,而是培養能貫穿不同場域的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