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議室裡的提問
初夏的午後,陽光透過百葉窗斜斜灑進會議室,桌上擺著一疊剛從印表機吐出的資料。大型上市公司的代表正坐在陳宗賢教授的對面,語氣裡帶著一點無奈與期待。
「教授,我們 BU 的主管……怎麼樣才能更有勇氣做決策?」
這是一家製造業巨擘,員工遍布中國與東協,總人數超過二十萬人。表面上看似制度完整,主管資歷也都超過十五年,卻在最關鍵的環節——決策——出現了卡頓。當話音落下,陳教授沉默片刻,眼神裡閃過一絲深思。他早已見過無數類似的企業難題,但這次的問題,他知道並非單純一句「加強訓練」能解決。

二、權責表的缺席
「權責表,一定是有問題的。」教授緩緩開口。
Claire,坐在旁邊的經理,忍不住追問:「什麼是權責表呢?」
教授把筆在白紙上劃出兩條軸線——縱軸代表重要事項,橫軸代表階層主管。
「想像一張表格,從基層到高階,每個職階能決定的範圍都清楚劃分。這張表就是權責表。沒有它,授權就不可能落實,主管自然不敢簽、不敢決策。」
他語氣堅定,卻帶著無奈:「台灣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權責表,但那只是申請文件。真正落實的,不多。」
教授回憶起早年的一個案例。那時他在輔導一間小企業,見到會計部門的人急急忙忙拿著單據衝進董事長辦公室。
那是一張十元支出的單子。董事長竟然要親自簽核。
教授當場忍不住說:「老闆,你太不值錢了。你一小時能為公司創造兩百塊的價值,卻花兩百塊的時間簽一張十塊錢的單子。」
會議室裡一陣靜默。老闆雖然笑著掩飾,卻明白這句話直指核心:不懂授權,就是企業最大的成本。

三、組織的慣性
但光有權責表,為什麼主管還是畏縮?
教授說,這與「組織慣性」有關。
當一間公司一路靠聽命行事成長,員工從習慣中學到的不是創造,而是避免犯錯。
「本位主義就這樣生出來了。」教授敲了敲桌子,「為了保護自己,大家選擇守著權力範圍,什麼都反對,什麼都不承擔。」
Claire點點頭,她見過不少主管在會議裡只會說:「我同意上級的看法。」卻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那不是謙遜,而是恐懼。
「久而久之,職位越高,懂得越少。因為他們只會照單全收,從來沒有鍛鍊過真正的判斷力。」教授的聲音壓得很低,卻帶著一股重量。
四、缺乏教育訓練的後果
教授認為,主管不敢決策的第二個原因,是教育訓練的缺位。
「我常說,錯不在主管,錯在 CEO。」
他解釋,中階以上主管要能做決策,必須至少掌握八大職能:行銷、人力資源、生產、財務、研發、採購、資訊、管理。
「如果一個主管只懂業務,其他都不懂,面對決策時他一定會害怕。因為不知道後果,所以乾脆不簽。」
教授曾經要求自己企業的理級主管,必須懂兩種以上的外語。他甚至會安排跨部門輪調,讓 HR 去馬來西亞負責新廠的營運。
那名 HR 主管起初大驚失色:「我又不懂生產,怎麼去?」
教授卻語重心長:「你不是要成為整合者嗎?若只會 HR,永遠無法看清全局。」
語言與跨領域,都是為了打破侷限,逼迫主管成長。因為唯有如此,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在關鍵時刻拍板定案。
五、決策的勇氣
企業代表在會議室裡輕聲嘆息:「所以教授,勇氣並不是喊口號就有的?」
教授搖頭:「當然不是。勇氣來自於理解與掌握。如果對市場、對數字都不了解,誰敢冒險?」
他眼神銳利:「主管缺乏勇氣,不是他們膽小,而是他們被放在一個沒有訓練、沒有安全網的環境裡。那其實是 CEO 的責任。」
六、策略地圖與共識
Claire這時補充:「教授,我想起您常講的策略地圖。是不是這也能幫助主管理解自己和公司全局的關聯?」
教授笑了:「對。當一間公司規劃三到五年的藍圖,並拆解到年度計畫,每個主管才會知道自己決策對整體的影響。」
若沒有策略地圖,主管只會埋頭戰術,卻忘了自己肩負的是戰略。這也是許多企業主管「忙到焦頭爛額卻不敢決策」的原因。

七、最後的提醒
訪談結束時,教授望著鏡頭,語氣嚴肅:「各位 CEO,記住一句話——千錯萬錯,都是 CEO 的錯。」
企業要有願景,要有制度,要有教育訓練。否則,再多的主管,也只會淪為「等指示的執行者」。
Claire在旁點頭,她心裡清楚,這段話不只是對台下的聽眾說,更像是一記警鐘,提醒所有還在「親力親為」卻忽略培養主管的企業主。
精選金句
- 「不懂授權,就是企業最大的成本。」
- 「本位主義的根源,是對犯錯的恐懼。」
- 「主管缺乏勇氣,不是因為膽小,而是因為沒被給予理解全局的能力。」
- 「千錯萬錯,都是 CEO 的錯。」
- 「職位越高,行政工作應該越少;如果你還在簽十元單據,你就不值錢。」
- 「多職能,就是整合力;沒有整合力,就沒有決策力。」
- 「策略地圖,是讓主管知道自己決策如何影響全局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