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會議室裡,窗外的陽光緩緩灑落在桌面,老闆與幾位資深主管圍坐在一起。氣氛不算劍拔弩張,但卻瀰漫著一種無形的沉重。
桌上的簡報上寫著幾個關鍵字——「吃大鍋飯」。
「教授,我們公司這些老員工,真的是讓我頭痛啊!」老闆無奈地說,「他們不上不下,做事不積極,但也沒犯大錯。好像只要每天打卡,就認為薪水理所當然。」坐在一旁的顧問——陳宗賢教授,推了推眼鏡,沉穩地望著這群主管。他在企業界打滾四十年,見過太多相似的場景。

一、從「服從」到「擁有選擇」的世代轉換
要理解「吃大鍋飯」的心態,就得回到幾十年前的台灣。
1970年代,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剛進社會的年輕人,父母常叮嚀:「頭家罵你是愛你,打你是疼你,要忍耐、要乖。」
在那時候,工作稀少,擁有一份薪水穩定的工作就像抓住救命繩。於是,聽話、服從,成為那個世代的生存本能。
老闆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員工習慣聽從指令,乖乖完成,不問理由。這種「集權式管理」在當時被視為理所當然。
然而,90年代的台灣不同了。電腦產業崛起,零售業蓬勃發展,就業機會一夕間多了起來。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有了選擇權——「你不滿意我?那我就換工作。」
從此,「服從」不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教授常打趣說:「第一次經濟奇蹟,是錢淹到腳踝;第二次經濟奇蹟,是錢淹到大腿。」隨著社會富裕,勞動意識也徹底改變。
來到今日,Z世代、Alpha世代的年輕人更直接。他們在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甚至願意選擇兼職,只為了保有自由。遇到不合意的環境,他們轉身就走。
時代變了。
從「必須乖乖聽話」到「我有我的選擇」,這是企業文化變遷背後最深的力量。
二、「大鍋飯」文化:慢性病的隱憂
許多企業主心知肚明,員工的「大鍋飯心態」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長年文化累積的結果。
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不會立刻致命,但日積月累,卻可能拖垮整個企業。
一位中小企業老闆曾私下抱怨:「我的公司跟養老院沒什麼兩樣,老員工撐著位置,新人進來沒多久也被同化。大家心裡想的不是怎麼把事情做好,而是:反正做多少薪水一樣,有差嗎?」
教授聽完,只是淡淡一笑:「這,就是文化傳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新進員工發現擺爛的人安然無事,他們也會想:既然這樣,那我為什麼要拼?」
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許多老闆明知問題嚴重,卻遲遲不敢動手,因為看似「相安無事」。然而在中長期來看,這才是真正的企業危機。
三、解方之一:分權管理,讓員工「當責」
「吃大鍋飯」最大的問題,是責任與績效切不清。只要來上班,就能領薪水。
而「分權管理」的核心,正好相反:你創造多少,就能拿多少。
教授舉了自己輔導過的企業案例。1970年代,他便開始推行分權管理。許多當年接受改革的公司,如今已是業界前三。
「這不是理論,而是實證。」教授語氣堅定。
分權管理的邏輯很簡單:
- 把責任交給員工:你要自己承擔盈虧。
- 把舞台交給團隊:你想賺更多?就創造更多價值。
- 把公平交給制度:有貢獻者得獎勵,沒有貢獻者不可能白拿。
教授最愛引用彼得‧杜拉克的一句話:「管理的核心是當責(Accountability)。」
他進一步把「當責」轉化為公式:
👉 當責 = 負責 X 績效。
這公式,讓員工瞬間明白:光喊口號沒用,最終得用績效說話。

四、解方之二:績效管理,造妖鏡般的存在
教授常說:「績效管理就是照妖鏡。」
誰在努力?誰在混日子?數字一照,真相立現。
有一次,一位老闆請教授協助處理一群擺爛的資深員工。教授直接了當地說:「給他們雙倍資遣費,請他們離開。」
老闆愣住了:「這樣不會太狠嗎?」
教授卻搖搖頭:「對公司沒貢獻,卻繼續待著,才是最狠的事。你不處理,他們會拖垮整個團隊的士氣。」
他還補充:「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都在看。你若姑息,大家一起擺爛;你若賞罰分明,真正想努力的人才會拼。」
在教授的職場哲學裡,「公平」比「溫情」重要。因為只有公平,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
五、家族企業的難題:如何處理「自家人」
說到這裡,教授語氣忽然放緩。
「最難處理的,其實不是普通員工,而是家族成員。」
在台灣,許多企業是家族企業。外人員工兢兢業業,偏偏家族裡的一些人仗著姓氏,就混日子。
教授回憶起一個案例:某家族企業找他協助改革。第一件事,教授便請老闆把家族成員召集起來,直言要「修理」這些人。
老闆愣了一下,卻又鬆了一口氣:「其實我找你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最後,教授並沒有直接「開除」家族成員,而是把他們調到總經理室,改當「特助」,交付獨立專案,避免影響其他員工。
「有績效,我照樣用你;沒績效,那就乖乖待在旁邊,別帶壞別人。」
教授直言不諱:「真正無法改變的,就讓他回家領薪水,別進辦公室。因為他的一舉一動,就是錯誤示範。」
六、企業主的選擇:魄力,才是關鍵
「大鍋飯心態」能否扭轉,最終還是取決於老闆。
教授看過太多企業主,心裡明白問題在哪裡,卻總是說:「唉,這些老員工跟了我多年,不好意思動他們。」
但他提醒:「不處理,代價更大。」
因為當老員工擺爛卻安然無事,新進員工看在眼裡,內心自然會想:「為什麼要努力?不努力也能過。」
久而久之,整個企業的文化就會沉淪。
教授常用一句話提醒老闆們:
「賞罰分明,才是最好的溫柔。」
精選金句
- 「吃大鍋飯不是急病,而是慢性病,會在不知不覺中拖垮企業。」
- 「績效管理就是照妖鏡,誰在努力誰在混日子,一照便知。」
- 「當責不是口號,而是公式:當責 = 負責 + 呈上績效。」
- 「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老闆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文化的示範。」
- 「賞罰分明,才是對團隊最好的公平與溫柔。」
- 「分權管理不是增加固定費用,而是把激勵變成變動費用,創造越多就拿越多。」
- 「真正拖垮企業的,不是市場,而是內部那群不動如山的老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