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會議室,落地窗外灑進一縷微光,映在桌上的一疊資料。經營顧問陳教授推了推眼鏡,語氣溫和卻帶著力道,像一把利刃直指問題的核心。
「你們知道嗎?」他環視四周,目光落在幾位企業主的臉上,「明年起,台灣近兩千家上市櫃公司,必須替月薪低於六萬三的員工加薪。」
話音一落,會議室裡傳來一陣細微的騷動。有人眉頭緊皺,有人低聲竊語。這不是單純的政策數字,而是一場即將滲透進每一家中小企業血液的挑戰。一、薪資調漲下的暗潮
「3%,」Clear經理翻著資料,低聲補充,「基本工資也從28,590調到29,450,時薪從190到196。」
看似溫和的數字,卻足以改變許多企業的命運。對基層勞工來說,這是保障與希望;對企業主而言,卻可能是一連串的壓力。
一位老闆心裡暗自盤算:成本增加後,毛利必定被壓縮。若再將壓力轉嫁至商品售價,會不會引爆另一波物價上漲?
窗外的陽光愈發明亮,卻照不進這些經營者眉宇間的陰影。
二、數字背後的真相
陳教授微微一笑,打斷了眾人的低語。
「各位,其實不要太恐慌。六萬三是平均數字,含獎金、年終、各種津貼。許多上市櫃公司早已超過這個水準。」
他語調沉穩,像是在撥開迷霧。
「試想,一位員工月薪五萬,但一年能領十六個月。年薪八十萬,平均下來就是七萬。換句話說,企業只要懂得在『固定薪資』與『變動獎金』之間做調整,就能化解壓力。」
會議室裡,一名中小企業主鬆了口氣,卻仍忍不住追問:「那員工會不會因為看見上市櫃公司加薪,轉而跳槽?」
教授沉默片刻,答道:「這就是重點了。薪資是保健因子,讓員工吃得飽;但激勵因子,才是讓他們願意留下、願意拼的關鍵。」

三、數據下的冰冷與現實
2025年5月的CPI僅1.55。這個數字看似平穩,卻透露出一種「消費力下降」的寒意。
「大家以為物價在漲,其實是消費在縮手。」教授語氣嚴肅,「錢被花在出國旅遊,國內零售卻冷清。電商也不再輕鬆。」
Clear經理若有所思,低聲說:「那麼中小企業光靠節流,根本追不上營收下滑的速度啊。」
此話一出,會場的空氣像是被壓低了溫度。

四、組合銷售的啟示
教授忽然換了一種語調,像是導演在故事裡切換場景。
「各位,不要再單打獨鬥。未來不能只賣單一商品,而是要走『組合商品』的路。」
他舉例說,若一件商品售價一百,顧客嫌貴;但三件打九折,總價二百七,人們反而心甘情願掏錢。
台下幾位老闆會心一笑,想起家裡冰箱裡那些「不知道什麼時候買的東西」,不就是這樣被拐進來的嗎?
「重點不是毛利率,而是毛利金額。」教授再次強調。聲音鏗鏘,像是要將這句話刻進每個人腦中。
五、品牌的價值
然而,組合銷售只是策略的一環。真正能讓企業長久生存的,是品牌。
「各位,別再沉迷於OEM的低價代工。」教授的眼神銳利,「品牌才是價值。價值才能創造價格差異。」
他談起自己過去經營的品牌故事——為何一台顯示器能比別人賣得貴?因為服務、品質、尊嚴感,這些都是無法取代的。
Clear經理點點頭,補充:「現在短影音當道,品牌的展現早已不只是Logo,而是整體感受與定位。」
教授笑了笑:「品牌的定位,就像台灣俚語說的,『攬心載攬客』──你想成為什麼樣子,就先把自己裝扮成那個樣子,別人自然會相信你。」

六、員工的心與企業的責任
「教授,如果我付不起上市櫃那樣的薪水,怎麼留住人?」
問題一出,許多中小企業主的眼神閃爍,這是他們最真切的恐懼。
教授緩緩開口:「員工要的,不只是薪水。公開透明的治理、被尊重的感受、成長的機會,這些都是薪資之外的價值。」
他提到ESG——環境、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尤其是「S」,包含對股東、員工、供應鏈、通路的責任,還有最終的社會回饋。
「別以為捐錢才叫社會責任。先把員工照顧好,才是真正的責任。」
一名女老闆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震。她想起自己工廠裡,總是加班的年輕作業員們。或許,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安心工作的環境。
七、危機就是轉機
午後的陽光逐漸西斜,會議室裡的燈光亮起,映照在每個人臉上。
教授最後總結:「危機,就是轉機。趁著政策推動的時候,檢視公司制度,強化品牌,穩住人心。這不只是生存,而是進步。」
Clear經理笑著接話:「所以,調薪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企業轉型的契機。」
眾人神情漸漸鬆動,彷彿心中燃起一絲希望。
精選金句
- 「薪資是保健因子,讓員工吃得飽;激勵因子,才是讓員工願意留下的關鍵。」
- 「別再看毛利率,經營要看的是毛利金額。」
- 「品牌是價值的展現,而不是價格的討論。」
- 「攬心載攬客──你想成為什麼樣子,就先展現那個樣子。」
- 「ESG不是口號,先把員工照顧好,才是真正的社會責任。」
- 「危機,就是轉機。調薪不是壓力,而是企業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