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動畫《費馬的料理》第五話的員工餐。
不是輪值做飯,是限時考:你得端出一道好吃的菜,讓一張桌子願意繼續吃下去。
他做了馬鈴薯燉肉。好吃,大家也說好吃。
可場面禮貌,卻沒有連上;那份體貼對得上他的家常,不一定是他們的。
這場考的殘酷在於——沒人會替你說出答案。
在那個規則下,不提供詢問的捷徑;你必須先自己看懂桌上坐了誰。 現實場合可以問,但順序是:先觀察,再提問。
考的不是話術,而是判斷。
這篇寫給要分享、或要寫長文卻不想只講自己的人——當作上線前自檢的順序。
換到我身上。
我也端過一鍋自己最熟的味道,熱情、誠意、故事都到位; 聽起來卻像隔著一層空氣。不是對方冷,是我一路開著主角模式。 我先停一下:我是不是又在自嗨?
我想學的很單純:幫別人找到他自己會喜歡的方法。
不是把我的配方往外灌,而是讓對方在自己的味蕾裡,真的嚐到「這口是我的」。
所以,我要開始學習調整順序。
先把共通的入口煮好,讓人自然想再添;
至於個人的味道,我放在尾韻,讓懂的人在第二口再遇見。
我還沒有可以複製的做法,只能把步調放慢一點: 這一段是我的自傳,還是大家的入口? 如果答案不清楚,就先收火,少量試上;能吞,再往前。
我不再期待「人人都愛」。
我只看一個標記:有人把碗又伸了過來。
不需要全票通過;多數人點頭、少數人不覺得被冒犯,就夠了。 一張桌子要的是能一起吃下去的節奏,而不是我站在旁邊反覆解釋我有多用心。
所謂「察覺」,不是玄學。
上桌前,先看一眼桌子:今天這群人需要暖一點,還是清一點? 有沒有一個大家都能入口的味道? 先把入口端上來,再讓每個人順著自己的口味往前走。 觀察之後再發問,答案會比較靠近他。
這部動畫提醒我:員工餐考的不是自傳,而是視野。
從「我覺得值得」走到「他真的吃得到,而且吃得開心」, 靠的不是把音量拉滿,而是把次序擺好。
所以現在,上桌前我會先看一眼桌子;
火穩了,再把我的尾韻輕輕放進去。 就這樣。下一口,會自己過來嗎?
—
附註:情節出自動畫〈費馬的料理〉第五話(搜尋關鍵字:費馬的料理 第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