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規畫的角度去看,啃老、預支子孫,都不是好現象,這是要瀕臨亡國滅族不得已而為之,卻可以在走價格的政治學派上,說成滿手現金好功夫,這不就詐騙?問題來了,為何包含台灣在內,全世界的軍事學者,知道這點卻很少去碰觸?政治學者天真的還是一堆?難道共產主義、唯物論滲透左派如此簡單?並不完全是。
真正的原因在於戰略思維的斷層,可以概括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字面意思,指國家很大很強,但喜好對外征戰遲早會亡;雖然現在國泰民安,忘記戰爭必然導致危險。
但從哲學思維起頭,用管理經驗切入,我們會有更多體會。
征伐掠奪賺快錢,寅吃卯糧失去未來
為何要發動戰爭?社會已經安樂富強,國土廣闊資源豐盛,擁有強大的軍隊,光是消化這些富餘的資產,都可以吃好幾代人了,為何還要對外征伐?
自古以來,會出現這些狀況,扣除君王自己的征服慾,絕大多數都是內在因素,也就是國民並不想要花時間打底,只要賺快錢,快速掠奪他國財富,盡情揮霍到底。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就可說是典型例子,新大陸的白銀源源不絕流入歐洲,除了促成通貨膨脹外,就只有滿足貴族私慾,這些金銀鮮少投入西班牙本土,就連下層民眾想的也是發大財,不願意花時間積累。中國歷史上這類朝代數不勝數,歐洲中世到近代史的案例不絕於史。
說白了就是財富來得太快,就不會珍惜,別說是對外征戰,挖到石油爆富的阿拉伯國家,民眾享有大筆福利,教育資源不缺,但有多少人想到為了社會,積累更多技術本?太平洋島國諾魯自不待言,磷礦挖完後什麼都不剩,國民的精神都被腐蝕了。(編:80年代諾諾魯共和國曾因出產高品質天然磷礦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磷礦挖完後,經濟急速敗壞,瞬間成為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依靠天分參加武術比賽,靠巨額獎金生活的選手,將賺得的一切都投入風花雪月,反正錢來的簡單,多贏兩場就可以吃一年,日復一年直到年老無法再打,身體處處暗傷,沒留下多少資本,下半輩子可想而知。
核武時代軍事戰略:談判取代傳統武力作戰
就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幾個大國都有底蘊,戰爭都控制在區域範圍,加上二戰後的政治家對世界大戰心有餘悸,可說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都還有人記得,發起超過負荷的戰爭,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整個社會的衰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