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洗碗」。你有沒有注意過,媽媽洗碗和小孩洗碗,感覺總是很不一樣?
媽媽動作俐落,彷彿不是在做家事,而是在完成一件習以為常的日常;
小孩則可能拖拖拉拉,有點排斥,有點抗拒,偶爾還要被提醒:「洗乾淨一點!」
明明是同一件事——洗碗,為什麼落差這麼大?
也許,答案藏在「為什麼而做」的不同。
這件事讓我們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想想。
—
第一層啟發:不是洗碗的手法不同,而是可能背後的動機不同。
對偉大的媽媽來說,洗碗不只是把碗洗乾淨,而是完成一家人用餐後的收尾。
她也許想讓廚房保持整潔,也許是怕油漬隔夜不好清,也許只是日復一日地延續生活的節奏。
她不只是為了「洗碗」,而是為了「照顧整體生活的秩序」而洗碗。
這種內建的責任感,讓動作自然而堅定。
而對小孩來說,洗碗可能只是被指派的任務,帶著一點「我為什麼要做」的疑問,
甚至是一種交換條件:「我洗碗了,那等一下可以玩手機嗎?」
行動的表現,常常與我們背後的動機緊緊相連。
「帶著願意」去做一件事,和「被迫服從」去完成它,所呈現的狀態天差地遠。
—
第二層啟發:一件事的價值,或許來自於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它。
法國哲學家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表達過一個意思,人生本質上是荒謬的,我們卻仍能藉由接受並反抗荒謬,來獲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的瑣事,如洗碗、掃地、倒垃圾,有時看似重複又無聊,
但當你換一個視角,它們也可以是內在修行的開始。
對孩子來說,洗碗或許是一種「我也可以幫忙」的練習,
是從自我為中心邁向體貼他人的一步。
對成人來說,洗碗也可以是一種片刻的沉靜——
碗盤碰撞的聲響、水流沖刷的感覺、泡沫從指縫滑過的觸覺,
都是將注意力從喧囂轉向日常的方式。
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回應你什麼樣的感受。
—
你呢?
你最近洗碗,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還是維護生活的某種節奏?
有沒有一件你習以為常的小事,其實也藏著深層的動力與意義?
願你今天的「洗碗時光」,
不只是洗去油膩的過去,
也是重新整理心緒、準備迎接下一餐的片刻儀式。
村上春樹也提到過一個概念,日常的例行規律,並不是讓人生變得枯燥,而是讓我們在重複中找到秩序與節奏。
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洗碗」或是其他日常性的家務工作,從來就不是媽媽或是特定人的責任,身為家庭成員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一起完成這些事的過程。
今天的最後, 我們來在七夕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補充一個小故事,是有關織女和洗碗的。
話說天河阻隔了牛郎與織女,從此牛郎帶著一雙兒女,獨自在天河西岸生活。
然而,牛郎吃完飯後總把碗筷隨手擱下,從來不曾清洗。日子一年年累積下來,到了七夕夜,織女終於踏上鵲橋,想要渡河與孩子相見。可牛郎卻先要她把這一年來堆積如山的碗筷洗乾淨。
織女拼命洗著,她心中盼望著能早點完成,好多留些時間陪伴孩子。可是碗筷實在太多,等她洗完,天色已經微微亮,喜鵲也催促著她返回天河東。就這樣,織女年年如此,總是在急切的洗碗中錯過與孩子相見的時刻。人們說,每到七夕的夜裡,織女在河邊洗碗,眼淚便一點一滴落進河水裡。
另一個版本,則是說織女在天河邊洗衣,揮汗成雨,那雨就是七夕的淚水。也有人說,她洗完碗筷還要洗衣,忙到來不及見孩子,最後只能在回程的鵲橋上,一邊走、一邊哭泣。
好啦~ 今天說的比較久, 我們也該去洗碗了。
願你在每一次轉動水龍頭、每一次清洗杯碗之間,
都能與生活,重新對話一次。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