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評論者Cheap以局外人姿態批評罷免團體,忽略了實踐困難與真正罷免理由。作者指出,Cheap的百萬影響力傳遞偏頗觀點,可能傷害公民團體。政治需要策略與妥協,應鼓勵民眾參與公共議題,支持志同道合團體共同努力。
Cheap的局外人姿態忽略罷免團體的實踐難處
Cheap作為百萬網紅,影響力無疑巨大,但他在影片中以「局外人」口吻檢討罷免團體,卻未就事件背後的是非道德做評價,更遑論真正理解罷免團體的付出。罷免團體親身投入街頭連署,面對動員的挑戰與妥協,承擔巨大的時間與心力成本。
Cheap以局外人身份輕鬆評論議題,如同南爸講每日剖析時事,我深知這種抽離角色的便利。然而,對我而言,罷免並非旁觀的話題,而是親身參與的公民行動。這種「高高在上」的評論忽略了社會運動的艱辛與現實掙扎,將參與者的努力簡化為「自以為的正義」。這並非擁有百萬訂閱的意見領袖應該傳遞的價值觀。用看到的片面資訊來數落公民團體,但卻忽略了公民團體也只是一般人,在議題擴散上本來就受,也更需要政治團體與意見領袖們的協助
從罷免理由來看,Cheap顯然沒有了解公民團體針對各立委提出的不適任理由。以我張智倫選區為例,罷團列舉了多項張智倫不適任的具體理由,這絕非Cheap影片中所稱的「政治操作」、「選輸補考」或「討厭就要罷免」。不適任理由書中詳細記載了張智倫自2024年以來參與的爭議法案及行為表現。這清楚顯示Cheap並非真正客觀中立,他只是因不認同「罷免」這種手段,而透過自己的頻道公開引導觀眾批判罷免行動罷了。
Cheap擅長簡化脈絡以及圖文式影片幫助吸收,但自身影響力也能傳遞出偏頗的事實,對努力付出的公民群體恐造成很大的傷害
今天討論Cheap的重點在於提醒觀眾和罷免團體:像Cheap這樣以個人觀點分析罷免結果的評論者只會越來越多。這種簡化且去脈絡的批評雖然刺耳,卻也反映了台灣民眾對選舉的負面觀感和對公共議題的冷漠態度。
政治是一門專業,需要策略、妥協與長期耕耘。透過這次大罷免,相信更多有意參與公共議題的人們已找到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包括地方民主共學、深根社區組織等。理念相近的志工團體也能互相支持,持續為自己相信的價值努力前行。
南爸講の政治觀點
- 我認為具有影響力的人應該肩負更多公益價值的責任。面對公眾議題,怎能如此簡單地去脈絡化並定調成自己認為的樣子?批評他人實踐理想的方式並不會讓你顯得更加高尚。
- 如果Cheap真心想檢討罷免的手段與行為,他應該進行更全面的調查並提供平衡報導,讓觀眾能夠了解正反雙方對罷免團體行為的感受。BBC在這方面就付出了相對充分的努力。
- 從我的角度來看,Cheap這並非客觀分析,而是一種針對那些曾經批評他的觀眾的報復行為。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