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高爾夫的課程中,有一個經典案例:你的直屬上司突然打電話來詢問某位下屬的狀況,他語氣平和,但帶有明顯的關切:「我發現胡先生最近的工作狀況有些變化,你知道發生什麼事嗎?」,上司此時需要你提供客觀而準確的資訊,以做決策判斷,所以較妥當的回應方式,應該是將狀況據實以告,然而,我在課堂討論中卻經常發現許多學員選擇了類似這樣的回應:「事情已經控制下來,我會在處理完後再向您報告」,或是直接自責:「非常抱歉,這是我領導不力,請您指示。」
我觀察到,會出現這種「答非所問」狀況的學員,通常是年齡較長且經歷過較官僚化的組織,可能是國營企業或公家機關,他們為何無法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呢?我歸納幾種可能的原因:
一、自我防衛:為了維護自己在上司面前的形象,害怕回答不當被貼上不稱職標籤,所以回答「事情已經控制下來了」「狀況已經好轉請你放心」,都是跟上司表示自己有能力處理請他不要問了。二、權力焦慮:在高度權威與官僚化的組織氛圍下,為了對上級表示「敬畏」(像古裝劇中的太監,總是低著頭回應皇帝詢問),部屬習慣用自損或迂迴的方式回應提問,「很抱歉,都是我的問題」「讓您過問就是我的無能」,以自己的低下示弱祈求上位者的放過。
三、能力不足:因為缺乏結構化思考與「抓住提問重點」的技能,根本聽不懂上司的問題更抓不到重點,所以當然不知道如何回應,更不敢提問以釐清或確認對方需求,只能瞎猜導致答非所問。
其實在組織當中,上司的提問大致可以分成SPARE五種類型,只要有所預備,面對上司的突然提問就可以理性回應不慌張。
S – Status(狀況掌握) Where are we now?
「這件事現在進展如何?」「目前的狀況怎麼樣?」,此時最好向上司報告任務的進展、提供具體數據與事實,以實問實答來回應,文章開頭的案例就屬於這個類型。
P – Problem(問題分析) How did it happen?
「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 這時最有效的回應,就是客觀對問題源頭與影響範圍做邏輯梳理,注意這時重點是你的事實分析能力,不要把觀點與事實混淆,可以用三段表達法,先講結論再講事實分析最後提出解決方案,可以彰顯表達時的邏輯性。
A – Advice(建議決策) What do you suggest?
「你認為哪個方案更可行?」「你有什麼解決建議?」,此時你可以提出二到三個可行方案,並說明效益與可能問題跟上司確認,當然也可以跟上司說明因為對這問題的重視,你會回去思考後再提出方案。
R – Resources(資源需求) What do you need?
「為了如期完成,你還需要哪些資源?」「現在有什麼瓶頸,需要我協調哪些人?」上司都表態要給資源了,如果真有需求就要講出來,盡可能具體客觀的列出資源需求。
E – Emotions(情緒關懷) How are you feeling?
「最近還順利嗎?壓力大嗎?」,上司在表示對你的關懷,這時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無需要上司協助或理解之處,最後感謝上司的關懷即可,不要浪費一次雙方可以增進瞭解深度交流的機會。
我們面對上司的提問,最關鍵的一步是先釐清上司到底想了解的是哪一種資訊,並直接回應對方想要的內容,雙方交流應當是平等而客觀的,總把是我的錯或我很抱歉掛在嘴上是自認低人一等的反應,急於說明解釋或假設上司可能的情緒反應,反會造成溝通障礙,只有理性客觀且平等交流才是最好的與上司互動模式。
所以對事不對人,聚焦在具體事實與實際行動;回應問題本身而非情緒表態,不急著防衛或安撫;尊重雙方的角色與權責,不搶決策權、也不推卸處理責任。
面對上司的提問,我們不需要討好,也不必防衛,而是理性而平等地進行專業溝通,每一次回應,都是我們展現專業態度、贏得信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