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常見的認知扭曲與應對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黃同慶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是一種心理現象,指個體對現實產生負向且不準確的思維模式,這些扭曲的思維持續發作,可能導致情緒功能障礙,影響個人的幸福感,在節奏快壓力大又充斥許多真假難辨訊息的當代社會,許多現代工作者可能會陷入有害的認知扭曲中。

這些扭曲不僅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還會妨礙職業發展,我列出這十大常見的認知扭曲,主要用來自我檢測與自我提醒,也希望能幫助上班族在職場中保持心理平衡,畢竟順心才能更好的順利。

1. 二分法思維

二分法思維將事情簡單地看作非黑即白,要麼完美要麼失敗,沒有中間地帶。例如,在人際交流中,只爭對錯而無法接納不同意見,或是一個項目未達到所有預設目標,就認為是徹底失敗。

應對方法:這世上少有純黑與純白,學會看到事情的灰色地帶,並且認識到部分成功也有其價值,我深深相信在職場衝突當中,接納不同的想法、尋找彼此共識,比分出黑白對錯更為重要。

2. 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指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後,就以為其他事情也會變得更糟,這種思維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少數推論多數。例如一次工作失誤或被指責,就認為自己無法做好工作,一次考試失敗就認為人生全毀了。

應對方法:保持理性客觀,人生與工作都是一個持續演變的過程,而且通常不是直線發展,就像心電圖一樣,是上下曲線跳動的,所以客觀分析具體情況,不以偏概全,才是正確因應之道。

3. 消極過濾

消極過濾指凡事只看到不好的那一面,當某事件發生時,內心會過濾掉積極正面的部分,只專注於消極負面的細節,並拒絕接受正面經驗,前陣子有位年輕朋友遇到網路霸凌,但他卻只記得少數幾個負面反饋,而忽視了大多數的正面讚揚。

應對方法:學會客觀全盤看待所有訊息,若當下沒辦法忽略負面細節,那可以刻意只看肯定讚賞的消息,這有助於保持積極心態,正面的看待發生的人與事,才能正面的去解決這些事件。

4. 妄下結論

妄下結論指在幾乎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得出結論,通常這個結論還是負面的,並且當事者從心底深信不疑,例如認為同事的微笑是對你的嘲笑,或是未來的項目注定失敗,再加上前面幾條,很容易成為徹底的陰謀論者。

應對方法:數學裡有個貝葉斯方法,也就是觀點要隨著事實發生變化,堅定不移不是科學精神,看到黑影就開槍也不對,當有新的事實和數據進來時,要勇於檢驗修正原本假設,而非胡亂推論。

5. 誇大與貶低

這種思維方式會誇大缺點、失敗和威脅,也會貶低他人的優點與成果,對小錯誤反應過度,而對自己的成功視而不見,簡單來說就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應對方法: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有了偏頗立場,誇大他人的問題,還作賤自己的人格,其實這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對他人多一些肯定,對自己少一些貶損,活著也會更加自在。

6. 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指將感覺當作事實,感覺自己很糟,就認為自己真的不行,更慘的是常用感覺來做決策,一意孤行的結果常傷人也傷己。

應對方法:一定要意識到感覺並不等同於事實,專業的經理人甚至不會被過往經驗侷限,而會根據新的事實與目標來判斷決策。

7. 應該陳述

經常使用「應該」或「必須」的語句來對自己或他人進行評價,不只增加壓力和負面情緒,更常逼著自己不能喘息,例如「你是長子應該要承擔責任」或「你應該不能失敗」之類的應該陳述。

應對方法:我偶爾遇到那種滿口應該必須的人,總覺得他活得好累,聽他講話更累,或許改變語言的陳述方式,將「我應該」改為「我希望」,把「必須」改成「需要」,放自己也放他人一馬。

8. 過度攬責或推責

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彷彿因自己的錯誤讓世界快要毀滅,或是把過錯都推給他人,自己一點責任都不想承擔,這樣做不客觀也不是處理事情的方法,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不同因素的組合,太強調責任往往不能客觀的處理事件。

應對方法:遇到問題時,首先應該是客觀分析,再根據事實數據目標去做決策應對,後續才能客觀地分配責任。

9. 永遠正確

堅持自己總是正確的,無法接受錯誤或他人的批評,例如在會議中不斷為自己的觀點辯護,而忽視他人的建議,但人哪有可能永遠正確,甚至連絕對正確這句話都不算客觀,堅持自己永遠正確,也就喪失了成長與改善的可能。

應對方法:承認事情永遠可以有更好的可能,也永遠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用,這樣才能真實聆聽他人意見,接納不完美才有可能更加完美。

10. 貼標籤和貼錯標籤

貼標籤和貼錯標籤也是過度概括的一種形式,一次失誤就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同事的某次不守時就永遠叫他「遲到者」,鄉下來的就說對方是「鄉下人」,亂貼標籤是一種把人當物的不尊重行為,若貼錯標籤更會傷人還傷己。

應對方法:如同上面所提的貝葉斯定理,人與事本就是會改變的,練習用具體的事實來描述情況,而不是偷懶給人貼標籤。

認知扭曲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當一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更容易看到一些人的扭曲狀態,不止對處理事情無益,更會顯露自身的缺陷,何況「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通過自我覺察和積極的應對策略,我們可以覺察並改變這些有害的思維模式,從而取得更好的表現和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原文發表於2024年7月建元顧問電子報-黃同慶)

#認知扭曲 #問題解決 #正面思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23會員
190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黃同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5
員工離職是企業常態,但怎麼處理才顯現主管格局?本文結合社群實例與管理經驗,提出五步驟面談法,幫助主管從「理解、掌握、諮詢、誠實、祝福」五面向,將離職轉化為雙贏契機,展現領導智慧與組織風範。
Thumbnail
2025/07/15
員工離職是企業常態,但怎麼處理才顯現主管格局?本文結合社群實例與管理經驗,提出五步驟面談法,幫助主管從「理解、掌握、諮詢、誠實、祝福」五面向,將離職轉化為雙贏契機,展現領導智慧與組織風範。
Thumbnail
2025/07/13
遇到總是談自己、不聽他人意見的同事怎麼辦?本文提供五大策略,幫助你在理解對方動機的同時,學會設立界線、適時表達、冷靜應對與尋求協助。職場中不是每個人都懂共好,與自我中心者共處是溝通力與成長力的雙重考驗。
Thumbnail
2025/07/13
遇到總是談自己、不聽他人意見的同事怎麼辦?本文提供五大策略,幫助你在理解對方動機的同時,學會設立界線、適時表達、冷靜應對與尋求協助。職場中不是每個人都懂共好,與自我中心者共處是溝通力與成長力的雙重考驗。
Thumbnail
2025/07/12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訊號。本篇文章透過「上心、上臉、出口、動手」四階段的分類,帶領讀者學習如何分辨情緒層次,並提供實用技巧幫助自我調節與回應他人。從老胡的衝動事件出發,引導職場人走向更成熟的情緒管理之路。
Thumbnail
2025/07/12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訊號。本篇文章透過「上心、上臉、出口、動手」四階段的分類,帶領讀者學習如何分辨情緒層次,並提供實用技巧幫助自我調節與回應他人。從老胡的衝動事件出發,引導職場人走向更成熟的情緒管理之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連假期間,我探索了「知識詛咒」這個話題,揭露了專家在分享知識時常見的盲點。提出了三大觀點來應對:情境導入,讓知識有著落;探討不同情境下可能的結果,展現靈活思考;並且至少提供兩種例證,增強說服力。這篇分享不僅是自我反思的成果,也希望能給大家在溝通和知識分享上一些新的啟示。
Thumbnail
在連假期間,我探索了「知識詛咒」這個話題,揭露了專家在分享知識時常見的盲點。提出了三大觀點來應對:情境導入,讓知識有著落;探討不同情境下可能的結果,展現靈活思考;並且至少提供兩種例證,增強說服力。這篇分享不僅是自我反思的成果,也希望能給大家在溝通和知識分享上一些新的啟示。
Thumbnail
若能早點進入「預防性心理治療」,及早調整心理素質,改善不良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在未來面臨壓力時, 就可以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若能早點進入「預防性心理治療」,及早調整心理素質,改善不良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在未來面臨壓力時, 就可以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