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在職場上脫穎而出?這並非因為特別的天賦,而是他們具備了「成就企圖心」,也就是主動積極的態度與達成目標的動力,而這項特質能透過自我鍛鍊來提升。
我最近帶領了一個跨部門專案,期間觀察到各成員的參與度差異,有些人需要不斷點名催促才回應,有些則自發積極地參與,如同過往二十多年來合作過的不同人,我從他們的成就企圖心展現可以判斷出這些人未來在職場上的成就,而這一次我分別與每個成員訪談,發現有些人是不懂得要展現成就企圖心,有些夥伴是擔心太常表達意見會引發衝突,其實成就企圖心不只包含對工作投入的層級,也有著如何正面的影響他人,我將成就企圖心分為三大類:低度、中度與高度,也分享可以怎麼處理,好讓管理者與工作者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調整。
一、低度成就企圖心這類人員較少主動行事,通常只在他人督促下才執行任務,團隊合作中往往顯得「隱形」,難以發揮貢獻,更缺少被他人看見的機會,他們能被認為低企圖心,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怎樣展現。
若我是這類型夥伴的上司,我會明確指導他方法技巧,並設置一連串小目標,要求並鼓勵他們主動回報各階段進度,使他們逐步建立成就感,也增加參與感。
若我發現上司一直催促我的工作,也總是對我的作法給予非常明確的要求,這時候就要自省,在上司眼中我是否展現低成就企圖心,我會有意識增加跟上司互動的次數,並在互動時主動說出自己的構想,不只讓上司安心,也提升我在上司面前的成就企圖心等級。
二、中度成就企圖心
這類型的成員具有穩定的執行力,大多能完成日常任務,但多數情況下他還是依賴他人的明確指示,對挑戰性工作興趣有限,所以較少突破框架去思考嘗試。
若我是這類人的上司,我會讓他們參與我的決策思考過程,並且不會馬上告訴他們答案,也會用提問的方式鼓勵他們參與更具挑戰的任務,也會想方設法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主動性。
若我對目前的工作感覺習慣且能勝任時,這代表到了要挑戰新領域的時候,主動檢討去年績效表現,找出「應該做卻一直沒去做」的課題,或「很想嘗試卻一直沒有嘗試」的領域,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三、高度成就企圖心
這類人能主動承擔責任,積極追求卓越,即使無上司指示,也能自主高效完成工作並影響他人,他不會滿足於現況,總能精益求精。
若我是這類人的上司,我會請其協助管理並視情況讓其獨立帶領項目或團隊,讓他發揮榜樣作用。
若他人對我的表現給予肯定,我也自覺是高度成就企圖心的人,那我要對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有清楚認知,能自信自己的方向又謙卑接納他人的方法,而為了長期維持這個狀態,我會平衡工作與生活,適度的休息與持續的學習,保持自己的高度成就企圖心。
這幾年總有學生來問我畢業後要找什麼工作,我總建議千萬不要過早追求「穩定」,不要一開始就追求穩定沒挑戰性的工作,穩定不是壞事,但穩定是屬於中老年人的,前幾份工作最好選擇一個你真想做且需要保持高度成就企圖心的地方,去折騰去翻滾,那會是人生很重要的經驗。
剛入行時,曾有一位我敬重的董事長勉勵我:有些人是沒說他不會做,有些人是說了也做不好,有些人則是不用說就能做好。我深受啟發,努力成為最後一種人,這種高成就企圖心,不僅讓我在職場上解決許多難題,也豐富了我的人生,我祝福每個職場人到年老都能保持高度成就企圖心,讓心態永遠年輕。
(原文發表於2024年11月建元顧問電子報-黃同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