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台中市以馬內利台福基督教會鄧淑娟牧師的推薦下,我有幸參加了〔2025正道卓越教牧論壇〕,主題為「走進AI時代」。一整天的課程使我獲益良多,心中充滿感謝。
主題講員趙大衛院長的《僕人領導》、潘秋郎牧師的《解經講道--科技時代的解經講道》、杜榮華前院長的《全人牧養--不是CEO,是牧人!》、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博士候選人蕭雅鴻老師的《靈命塑造--AI時代下基督徒靈性生命的挑戰與機遇》,都是一時之選,直球面對這個時代迎面而來的AI風潮,四個主題內容,都精釆極了。 最深的提醒是:「我們是神的僕人,AI是我們的奴僕;奴僕不能取代主人。」此言既是對教牧的警醒,也是屬靈的界線。 人工智慧的飛躍發展 回顧近幾年人工智慧的發展,GPT-3.5 出現時,相當於高中生的綜合知識與能力;GPT-4 則接近大學生的理解與表達水準;GPT-5 在許多專業任務上展現出接近專家的分析力,但尚不等於真正博士的科研能力。整體而言,AI 的演進確實呈現「跨越式」的快速發展。 據聞目前瑞士盧塞恩教堂設置了AI 耶穌(“Deus in Machina”),這個「AI 耶穌」,能回答高深的神學問題,也能貼心回應日常屬靈的疑惑。再如 “Text With Jesus”,由 Catloaf Software 開發,用戶可以與擬人化的 AI 耶穌聊天,甚至選擇特定教派(例如南浸信會的設置)。這款應用也讓使用者能與多位聖經人物,如馬利亞、摩西,甚至撒旦進行對話(設定中可開啟)。這一切雖屬新奇的噱頭,卻也提醒我們絶不可掉以輕心。
屬靈的爭戰與神學的信心 當人工智慧「進化」到極致,確實可能引發「屬靈爭戰」的議題。然而,神學界仍滿懷信心。AI 對話雖然精準,卻始終缺乏「屬人的氣息」;它的線性邏輯思維,也難以超越人類「跳脫邏輯」的獨特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神所賜予人的主體性與「屬靈的啟示」何其寶貴,斷不能讓度。除非人心離棄信仰,否則這份神聖的主權,絕不會落入機器之手。 ChatGPT的發展歷程 就我比較常用的ChatGPT 來看,自創立以來,經歷幾個主要版本的演進: GPT-1(2018):初具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文字預測為基礎,能生成連貫句子。 GPT-2(2019):能力大幅提升,能產生更自然、更長篇的文字。 GPT-3(2020):擁有1750億參數,能理解並生成極其複雜的文本,支持多語言與多任務。 GPT-4(2023):推理與語言理解再度進階,具備多模態功能,可同時理解文字與圖像。各版本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參數規模的擴張、語言處理的精細化,以及多模態應用的拓展,使其應用範疇不斷擴大。 AI作為「奴僕」的定位 目前我正在使用 ChatGPT 5.0 付費版本。功能的確強大,彷彿獲得「三頭六臂」般的助力。只要善於下達指令,各種語言與各領域的知識便能迅速匯聚,對我的文字寫作幫助極大。 然而,我始終堅定地把 AI 當作「奴僕」來使用——它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助手,但絕不會是我的主人。 信仰中的定位(代結語) 中台神學院趙大衛院長,早年是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教授,在課後分享,讓我深感認同:AI 可以是上好的研究助理,但卻永遠無法替代教授們撰寫論文。 人工智慧的進步固然震撼,但基督徒必須牢記:我們是神的僕人,AI 永遠只是奴僕。唯有將信仰的主權牢牢交在上帝手中,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持清醒的自由。 ■相關影片■
2025正道卓越教牧論壇聚焦「走進AI時代」對話僕人領導與上帝之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L5g5Krj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