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劇場:夜燈守護戰
媽媽:「怕黑?沒關係,我幫你開小夜燈。」孩子點頭,一副安心樣。
晚上十一點,媽媽偷偷探頭:孩子睜著眼睛盯著牆壁的影子。
那個影子正好像一隻巨大的怪獸耳朵。孩子小腦袋開始跑劇本:
「如果怪獸來了,夜燈應該會先看到吧?」「可是牠只是一盞燈,要是怪獸太大怎麼辦?」
結果,本來要安心睡的夜燈,變成恐懼放大器。
🎯 為什麼夜燈會讓焦慮加深?
- 光線干擾生理時鐘
夜燈再暗,還是光。 大腦松果體會覺得「還沒完全黑=還不能分泌足夠褪黑激素」。 → 結果:孩子比較難進入深層睡眠,半夜醒來更多。 - 影子製造焦慮劇場
微光+房間雜物=各種奇形怪狀的影子。 大人覺得沒什麼,孩子卻自動腦補: 「床邊那是誰?」 - 依賴夜燈=依賴外部守護
孩子習慣靠「外在燈光」感到安全, 內心的「我自己能應付黑暗」永遠沒被練習。 → 一關燈,安全感直接崩塌。
✅ 怎麼幫孩子用「對的方式」面對黑暗?
✨ 1. 逐步減光,而不是一刀切
- 剛開始可以用柔和的暖光小夜燈,
- 再慢慢換成低亮度光條、最後全黑。 就像戒奶嘴一樣,需要過渡期。
✨ 2. 換「陪伴物」,而不是「陪伴光」
- 替代方案:毛毯、娃娃、枕頭上的媽媽味道 這些比燈更能提供觸覺和心理的安全感。
✨ 3. 用「睡前儀式」代替夜燈功能
- 睡前十分鐘:講故事、聽音樂、深呼吸 這樣孩子會把安全感連結到互動,而不是燈泡。
✨ 4. 如果一定要燈,請挑對光
- 避免藍光(手機螢幕、冷白光)
- 建議用低度暖黃光,且只照牆角,不直射孩子的臉。
🧠 心理延伸:黑暗=不是恐懼,而是空白
孩子怕黑,通常不是怕黑本身,而是怕「黑裡面有什麼」。
如果我們用夜燈去填滿這個恐懼,孩子反而沒有機會練習「在黑暗裡感覺安全」。
夜晚的黑,其實是一種「休息的空白」。
孩子需要學會:黑暗不是威脅,而是讓身體恢復的好朋友。
💬 結語:夜燈不是守護神,而是焦慮製造機
當你以為開著夜燈能保護孩子,其實你只是幫他的大腦加班,製造更多影子與想像。
真正能讓孩子安心的,不是一盞燈,
而是安全的睡前儀式、可依附的物件,以及逐步練習黑暗的勇氣。
✅ 夜燈短期能止哭,長期卻讓孩子更怕黑
✅ 最好的「守護神」,是你幫他建立的安全感,而不是插座上的小燈泡
睡得好 孩不吵 爸媽沒煩惱
👉 想用耳朵輕鬆吸收?這篇文章即將推出 Spotify 版本。
連結完成後我會更新在這裡,記得再回來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