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早已不是古來稀,接近九十歲早已成為大部份已發展國家的平均壽命,事實是連路上的計程車司機都可能是八十歲的。我想不久之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可能是會去到一百歲,而且會可能還會增加,很多人的外表都比較年輕算是一種預兆。
如果人類在三十歲之前的時候是年輕人;在三十至六十年是中年,而在六十歲以後應該都是老年。那人類的壽命再長,不論是活到一百歲還是一百二十歲,都只是在延長老年的時間,如果人能夠活到一百二十歲,他的人生有一半時間都是在當老人。
所以人類的壽命越長,老人佔的人口比例就越高,年輕人所佔的比例就越低,這點在日本的老齡化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在民主國家,通常約二十歲之前是沒有投票權的。因此,即使年輕時代有三十歲,實際上有投票權的時間只有十年,而中年人有三十年,老年人則是三十年以上。就算我們假設每個年齡層的人數是相約的,明顯地中老年人的選票會遠多於年輕人。這已經沒有計算手上掌握最多資產土地的都必然是老人。
如果我們相信在民主政治中,選票均值,而社會的政策將會服務較多選票的一方,而老人就是選票較多的人。這意味著只要是民主政治,他的政治與利益,都一定是向著老年人傾斜的。而政府能夠徵收的稅,直接間接也只能是年輕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以租稅或福利的方式分配給老人。
因此現代大部份國家,在政策上都「不利年輕人」,那是因為年輕人不論在選票數量上及經濟地位上,客觀上就是少數人。
票票均值的制度在運作邏輯上,先天就是不利年輕人的。特別是不利出身不好的年輕人,因為出身好的年輕人,背後就是有大量既得利益者(例如土地房產官職人脈)的老人,他們可以分配自身的既得利益給他們的子孫後代,而出身不好的年輕人,他們背後如果有老人,也只會是照顧的負擔。
那麼,爭取年輕選票是否沒有意義?不,意義很大。基本上,人越老就一定越固執,累積太多的經驗使他們難以謙虛,不願意理解與接受新的事物,對世界的認知也一定會走向退化與落後,加上年老力衰不能應對變化而形成的保守主義。當然還有很多別的理由,例如沉沒成本,自己支持某候選人已久有了感情與習慣,或者早已不在乎政治,只在乎那個議員派出的義工還肯探孤獨的自己。
不論何種原因,越老的選民,通常政治立場就越鐵桿,越不可動搖,形成了「基本盤」與「鐵票」。
任何政治勢力不論做些甚麼,都難以改變他們的投票意向。所以在選舉遊戲當中,政黨們還是要爭取年輕人的票,只因為他們的數量雖然少,但是容易動搖,容易動員,而今天的民主國家們通常年輕人的數量都沒少到連關鍵少數都當不了。而贏者全拿的選舉,往往就是靠那個零頭去超越對方的。
所以爭取年輕人的選票對政黨而言還是必要的,不因為年輕人的數量少而可以無視。
但是「需要爭取年輕人的票」,「年輕人是關鍵少數」這件事,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意義,那就是「關鍵少數」雖然決定了權力給誰的 kingmaker。可是像玩桌遊一樣,kingmaker 只是助就別人的利益,而不是受益者本身。單靠這關鍵少數是不足以獨立成一個政治勢力的,因此關鍵少數能選的,也不過選擇嘉惠兩大老人集團的其中一個。造王者造的是別人的王,不是也不可能是自己。
所以即使是靠年輕人取勝,最後政策的利益還是傾斜回老人的。單純就因為老人人多力量大就是,年輕人的優點是武力與體力與勞動力,可是選舉並不是拿刀槍博鬥,這些並不是優勢。老人有的是社會地位與財力與人數,在選舉與和平的社會中,絕對是力量壓倒性的一方。
而那些靠年輕人選上的政客,當選後為了維持權力,以及能付得起之後選舉的支出,終究還是得接受老人的財力與指揮,而做出有利有資者的政策。這是民主政治,政客就不能得罪大部份人:政客怎樣都不可能為了年輕人,去傷害老人的利益,如果他這樣做,老人就會讓他下臺。比起善變的年輕人,鐵票才是更不能得罪的。
至於選民呢?背叛選民沒有後果嗎?當然有,年輕人會發覺事情跟他們想像中的不一樣,他們會抱怨,甚至會感到被背叛,會因此將希望放到下一個政客。但是不論換多少人去支持,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們會被「背叛」很多次,直至有一天他們明白,真正導致這結果的是現代的民主選舉制度本身,不受個人意志與力量所左右,那些不這樣做的政客會就恐龍一樣被這制度自然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或者去到這時候,他們也會發現自己不再是年輕人了,然後就慢慢的加入了中老年人的鐵票大軍,畢竟在過去選舉中累積的情感,習慣,以及對敵對政黨的長期反感與執著,已默默的讓大家成為鐵票。甚至政策是否對自己有利已不重要了,也不想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