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工廠算是有超過 50 年歷史的老公司了,廠房自然也跟著走過好幾十年歲月,老舊到讓人一踏進去就能感受到「時間的痕跡」。
整個工廠裡的設備,滿滿的都是「年代感」。
很多東西看起來就像歷經滄桑,只要我稍微大力拍一下,感覺它就會立刻散架。
至於是否符合現行法規?說真的,看著這些機具,心裡總會浮出一個大問號。比方說,那些傳統案秤。

還記得我在第一份工作時有幸學過怎麼操作,才知道怎麼用。
沒想到這裡居然還完整保留著十幾台!要不是因為法規早已規範,這些秤早就該被淘汰。它們還能用,唯一的理由大概就是「不得不繼續撐著」。
再來說說所謂的「辦公大樓」吧。
雖然叫大樓,其實就是三層樓的建築。
大門一眼望去,像是 60 年代老旅館的入口,散發著一種破舊感。
推門的瞬間,還會伴隨「嘎吱」聲響;而且門根本法完全密合。
只要風吹得稍微大一點,外頭的落葉和小樹枝就能大搖大擺地鑽進來。
通常使用的空間只有一樓,二、三樓是整個大空間沒有使用...
至於工廠的機器,更是讓人看了直搖頭。
零件早就停產買不到,乾脆用活動板手「夾住支撐」代替維修。
這樣的畫面,彷彿隨時都在提醒你:這些設備,是靠著工人的巧思與「土法煉鋼」才硬撐到現在。
至於其他設備,只能說為了安全著想,勉強維持在「堪用」的狀態。
老實說,我常常心裡嘀咕:這樣真的還安全嗎?
每次經過那些機器,總會有種隱隱的擔心,好像下一秒就可能冒煙、甚至爆炸。
再加上,這裡的勞工平均年齡已經 52 歲。
要叔叔、伯伯、阿姨們還拿出多大的力氣去刷洗地板或器具,本來就很勉強。
更何況,許多設備、桶具的年紀,說不定比我還大。
與其說是「在使用」,不如說是「彼此撐著」過日子。

(廠房的一角)
硬體設備上有些設計,大概 40 歲以下的人都沒見過,更別說還在使用中。
比方說——廁所。
第一次進到廁所是為了去張貼標語,一進門迎面而來是一整排小隔間,直直延伸到最裡面。
前兩間是男生專用,後面一大排才是女生的;而且每一間的大小都不太一樣,看得出當年是怎麼「因地制宜」蓋起來的。
地板鋪著傳統小磁磚,牆面是舊舊的白磚,搭配蹲式馬桶,看起來勉強都還算正常。
真正讓人驚訝的,是隔間裡——完全沒有沖水箱!
原來沖水箱只設在入口處。
意思就是說,大家上完廁所得走到門口拉一次,水才會從第一間一路沖到底。
沒錯,你沒看錯:如果第一間有人大號,後面幾間的人,是真的能「親眼見證」沖水的全過程……
工廠走過半世紀,設備、環境都留下了時代的痕跡。
這些痕跡,既是一種歷史,也是一種包袱。
或許在外人眼中,它只是老舊;但在裡頭工作的人眼中,這就是每天都得面對的現實。
只是,現實能這樣無止境地拖延下去嗎?

有人說老東西有感情,但在這間工廠裡,我每天面對的「老設備」帶給我的,更多是驚嚇和擔心。
或許有一天,我會比它們先撐不住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