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成為專案經理,才發現坑比原來的深,也是對自己思想的磨練。
當上專案經理的一般原因
現代企業,開展專案已是家常便飯,而你,或多或少都參與過幾個。你一直是團隊裡那個靠譜的工程師,不僅能埋頭解 bug,還解決了不少同事的技術難題。
終於有一天,上級注意到,你不只技術好,溝通能力似乎也不錯。他認為你是負責某個新專案的不二人選。就在某個陽光普照的早上,你被叫進辦公室,正式被指派負責一個專案。你看著上級充滿期盼的眼神,心想:「這是一個證明自己、向上晉升的好機會!」從此,你不止是一名資深工程師,你的職稱還多了「專案經理」這個詞。
你滿懷壯志,殊不知,從你點頭的那一刻起,你已經一腳踏進了專案管理的「地獄大坑」。
初當專案經理的錯誤做法
為什麼說是地獄大坑?因為多數像你我一樣的專案經理,都是從技術崗位「長」出來的。過去,我們的價值體現在「動手解決問題」。這個強大的慣性,讓我們在轉換角色時,自然而然地把目光繼續放在「動手」上,而不是「動口」和「動腦」。
正是這種「好員工」的思維慣性,造就了以下這四種錯誤做法。每一樣,都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會在你毫無防備時,悄悄把專案帶向失敗的深淵。
來看看,剛成為專案經理的你,是不是也掉進了這些坑?
- 只專注於讓客戶滿意而不惜犠性團隊利益
- 誤以為負責的意思是:當事情不順時需親自實施
- 死守不合理的截止日期,卻不控制用戶的慾望
- 整天忙於溝通,但不忙於文字記錄
只專注於讓客戶滿意而不惜犧牲團隊利益
還記得我剛當上專案經理時,完全是個「應聲蟲」。可能因為我是一個內向和怕事的人,所以我打從心底害怕拒絕任何請求,總覺得只要說個「不」字,客戶的投訴信下一秒就會出現在我老闆的桌上。
所以,客戶有任何無理的要求、新的想法、臨時的變更,我都照單全收,然後像個傳送帶一樣,把這些要求原封不動地丟給團隊,說一句「辛苦了,我們想辦法解決一下」。
或許這是我性格懦弱?又或許從少的我就是一位害怕提出反對聲音的人。這種性格或許對於還處於技術人員的我有所幫助,但當時身為專案經理的我,卻做成反效果。
當時我以為這叫「積極響應」,事後才明白,這叫「管理失當」。 我從一個專案經理,退化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傳話筒」和「任務分配器」。
團隊組長起初還會提醒我,後來只剩下沉默的抵抗;團隊成員的臉色越來越差,會議室的氣氛越來越冰冷。最終,我們在無盡的壓力下交付了一個充滿瑕疵的產品,團隊為了修訂各個瑕疵而讓專案的完工日期一拖再拖,客戶也並未因此而感謝我。我試圖討好所有人,最後卻得罪了所有人。
那麼,要如何走出這個只會不斷討好對方的困境?關鍵在於一個心態的轉變:你的職責不是無條件地說好,而是使說出的這一個「好」字變得更有意義。
你需要從客戶的「許願池」,轉變為團隊的「防火牆」。當客戶的要求飛過來時,你的工作不是直接把它丟給團隊,而是先把它接下,並有系統地應對。
系統一:變更管理流程
如果在專案開始前,你和客戶約定了正式的變更流程,那恭喜你,你有了一面最強的盾牌。當新請求進來時,你可以不帶情緒地說:「好的,沒問題,請您填寫這份變更申請單,我們會根據流程來評估它對時程、資源和預算的影響,然後再向您匯報。」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把一次「人與人的對抗」變成了一場「照章辦事的流程」。它或許會增加一些文書工作,但能幫你擋下無數不合理的要求,這點文書量絕對值得。
系統二:即時協商
即使沒有正式流程,你也絕不能束手就擒。當客戶提出新需求時,拿出你的天秤,和他們一起做選擇題,而不是讓你一個人做壓力測試。
你可以這樣說:「這個新點子很棒!按照我們目前的估算,完成它需要額外 10 天。您看,我們是將專案延期 10 天嗎?另一方面我們有另一個不錯的方案,只需額外3天。這一方案雖然並非完美,但能同時節省時間及額外的金錢,請您考慮一下。」
這種方式的精髓在於:你從未說「不」,你只是把「選擇權」和「責任」交還給了客戶。 多數時候,當客戶意識到每個「願望」都有標價時,他們會變得更加理智。
無論你用了哪種武器,記住,事後的溝通與記錄同樣重要,確保所有人都清楚協商後的結果。
當然,過於死板或許也不是最佳做法。如果客戶只是要求改個錯字、換張圖片,完全不影響原有的功能及邏輯,也對核心進度的影響較為輕微,偶爾的「破例」能增進關係,也能使協商變得更加容易。關鍵是建立一條清晰的底線:任何需要動到程式碼邏輯、影響其他功能、或花費超過半天工時的變更,都必須回到正式的管道上來。 你可以靈活,但不能沒有原則。
誤以為負責的意思是:當事情不順時需親自實施
許多從技術崗位晉升的專案經理,往往具備出色的技術和溝通能力。因此在專案執行中,每當成員卡關,他們的第一反應便是親自思考並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心中往往會有以下的想法:「教他們怎麼做比我自己做還花時間,專案有時程壓力啊!」
於是,出於對專案交付的責任感,你會直接參與開發的過程。親自看代碼、修復問題和實施功能測試。這一切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盡快完成專案交付。但這個看似高效的捷徑,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長期風險。你不可能拯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而且這種行為會帶來幾個長期的負面影響:
- 阻礙團隊成長:你剝奪了成員獨立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對你產生依賴,能力無法提升。
- 讓你成為瓶頸:專案的進度過度依賴你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讓你成為「單點故障」。當你休假、生病或同時有多個問題發生時,整個專案就會陷入瓶頸。
- 打擊團隊士氣:頻繁介入會讓成員感到不被信任,削弱他們對專案的責任感("反正最後 PM 會搞定")。
- 忽略根本問題:你解決了表面的技術問題,卻可能忽略了背後更深層次的流程、技能或溝通問題。例如 “測試不能有效找尋系統缺陷”,原因可能是需求定義不清、驗收標準不嚴謹、測試用例不貼合實際情況等。
專案經理的真正價值,並非寫代碼有多快、測試有多高效,而是為團隊「賦能」與「排除障礙」的能力。 當團隊成員被卡住時,你應該從「執行者」切換為「賦能者」。那麼,一個「賦能型」的專案經理具體該做什麼呢?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賦能一:協調資源提供幫助
當你意識到團隊成員有任何問題卡著不能繼續前進時,你應該透過提問去了解他的真正需求,並連結資源幫助他,例如:
-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你覺得需要哪方面的支援?」
- 「要不要請資深的A同事花15分鐘和你一起看看?我可以幫你安排。」
- 「是不是因為缺乏測試工具?比如你需要一台讀卡器?我立刻去申請。」
賦能二:為團隊排除干擾
團隊成員雖然為專案工作,他也需要應對其部門主管指派的日常工作,或來自其他專案的臨時請求。例如某個已經投產的系統有問題,需要排查原因、另一個專案臨時需要提供協助等。這些不同的工作必然會妨礙專案團隊的工作,讓他們難以專心完成需要完成的事。作為專案經理,如何為他們擋掉不必要的事,為他們創建專注的環境,這也是一種高效的「排除障礙」。
賦能三:優化流程與工具
專案經理如果發現團隊缺乏有效的工作流程,導致成員間合作不順、資源混亂不統一等問題;又或是成員為了符合流程規範,花費很多時間在寫文檔上。專案經理應該思考的是改善流程、引入其他工具等,而不是為他們完成手上的工作。
作為專案經理,你的時間應該花在更高價值的專案協調、風險監控和跨部門溝通上。你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能讓團隊成員高效工作的環境,讓他們能自己推動專案前進,而不是靠你以一己之力,拖著專案前行。
死守不合理的截止日期,卻不控制用戶的慾望
專案啟動時,我們通常會和客戶定下一個大致的完成時間。這既能讓客戶安心,也給了團隊一個目標。但過去的我,常把這個「粗略估算」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死線」,無論中途出現多少意外,都要求團隊強行兌現。
與此同時,在需求訪談階段,面對客戶層出不窮的想法,我秉持著「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的善意,讓團隊照單全收。我以為在約定日期前交付所有功能,就是信守承諾。然而,這個「鎖死的終點」配上「無限的慾望」,最終只會拖垮團隊,犧牲品質。
問題出在哪裡?我混淆了「估算」與「承諾」,未能有效與客戶溝通專案管理的「鐵三角法則」。在時間固定的前提下,範圍的增加必然會讓成本上升或質量下降。我並沒有讓客戶做出取捨,而是選擇當下阻力最小的路,讓團隊默默承受一切。
一、承認初期估算的高度不確定性
專案初期的時程,是基於極有限的資訊做出的粗略預測。團隊對需求的細節、技術的複雜性都還不清楚,這個估算必然存在很大誤差。將這個估算奉為圭臬,本身就是不專業的。專業的做法是,隨著需求逐漸清晰,定期更新和修正時程,並保持對客戶的透明。我們必須學會何謂「滾動式計畫」(Rolling Plan),讓專案的時程計劃按照詳細的需求複雜度作調整。
二、用透明化溝通,引導客戶做取捨
與其被動接受所有需求,不如主動成為客戶的顧問。將每個需求轉化為可量化的「成本」(例如:需要多少人天)。
當客戶提出新需求時,你可以這樣溝通:「這個想法很棒!根據評估,它需要額外 10 個工作天。我們有兩個選項:A. 將交付日期順延 10 天;B. 我們一起看看現有需求列表,是否能用一個優先級較低的需求來交換它,以確保準時交付。您認為哪個更符合我們的目標?」
這種方式將你從「訂單接收者」變為「價值導航員」,幫助客戶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三、專業地回應「加人就能加快」的迷思
當時程緊張時,客戶常會問:「多加幾個人不行嗎?」你需要專業地解釋布魯克斯法則 (Brooks's Law):為一個延遲的軟體專案增加人力,只會讓它更延遲。因為新人需要時間學習,團隊溝通成本也會指數級上升。
耐心且真誠地解釋專案的內在規律與限制,幫助客戶理解現實,遠比給出一個無法實現的承諾,更能贏得長期的信任。 專業的專案經理,不是死守一個虛假承諾的士兵,而是引導專案在現實的航道中,安全抵達目的地的船長。
然而,現實中確實存在無法延期的「絕對死線」。此時,專案經理更要扮演好顧問的角色。我們的核心任務不再是調整時間,而是無情地捍衛範圍。這意味著必須要與客戶緊密合作,定義出「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確保在死線前交付核心價值。我們必須保障團隊,堅決拒絕那種「工作量巨大,時程卻不切實際」的不合理要求。
整天忙於溝通,卻不忙於作文字記錄
作為專案經理,我們深知溝通是專案的命脈。但有一種常見的誤區,是將「溝通」等同於「不斷地開會和交談」。我們常陷入一種假像,認為只要雙方溝通清楚,對方就能完成約定的工作。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即使講得再清楚,並且一再確認對方是否有聽懂溝通的內容,到最後對方還是會交出不太符合要求的東西。可能的原因很多,但缺少文字記錄絕對是原兇之一。
人們在溝通過後,只靠記憶或自己的筆記來確認工作。然而,記憶是不可靠的、筆記只是自己的意會、口頭承諾更是脆弱的。 只溝通不記錄,無異於將專案建立在流沙之上。這不僅會讓雙方失去再次確認的機會,更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 共識模糊:每個人對同一個結論的理解可能天差地別,為日後的爭議埋下伏筆。
- 責任不明:沒有白紙黑字的行動項、負責人和截止日期,任務的推進只能依賴個人自覺,問責變得無從談起。
- 歷史遺失:重要的決策背景和原因無處可尋,導致團隊在未來可能重複犯錯。
專業的專案經理,不僅是訊息的傳遞者,更是共識的塑造者與守護者。而文字,就是守護共識最堅固的工具。
現在的我,學會了進行「恰如其分的記錄」。我會根據場景選擇合適的方式:
- 正式會議:會後 24 小時內發出正式的會議記錄,清晰地列出 結論 (Decisions)、行動項 (Actions)、以及負責人與期限 (Owners & Timelines)。這份文件就是專案的「官方歷史」。
- 日常跟進:在與同事進行了重要的口頭討論後,我會立刻在即時通訊軟體裡,用幾句話總結剛才的共識和下一步行動(例如:「好的,剛才我們確認,本階段的功能開發將於明天完成,並於同一天由XX更新程序到測試環境」)。這既是備忘,也是一次非正式的確認。
我自己深信「寫下來」的力量,也對於「如果沒有寫下來,那等於沒有思考」這一句話十分認同。在對話後作一些簡單的文字記錄,是專案的「錨」。當質疑和混亂發生時,它能讓我們迅速回到共同的基準點,減少無謂的爭吵,確保專案這艘船,始終航行在清晰的航道上。
總結
我分享上述的那些坑,讓我所管理的專案爭議不斷。團隊對我有無限的抱怨,讓我飽受壓力。客戶對我有無限的期望,我也只會迎合。自己因為各種不順而不想跟成員們溝通,選擇自己下手比較快,以上種種都為未來專案的未來埋下爭執的禍根。
看完這四個陷阱,你是不是背後一涼,感覺項項都說中了自己?沒錯,我就是在這些坑中掙扎過來的,我深深明白以上的錯誤所造成的專案混亂及痛苦。
但我明白,掉進坑裡是成為專案經理的必經之路。最重要的不是從不犯錯,而是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坑裡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