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審查會議上,我常聽到委員的幾種反應:
- 「數字很多,但我看不出這案子和政策有什麼關聯。」
- 「故事很精彩,但沒有看到具體數據來支撐。」
- 「我看不出這能為整體產業帶來什麼幫助。」
- 「成果描述得很大,但缺乏可以驗證的依據。」
- 「效益寫得很模糊,看不出來能創造哪些具體成果。」
- 「和競爭者相比,你們的差異在哪裡?」
- 「如果這麼好,為什麼沒有其他業者做?」
這些反應,正好揭示了一個共通點:
一份計劃書,單靠數據不足以打動評審,而單靠描述又缺乏說服力。真正有力量的計劃書,往往是 理性與感性兼具。
為什麼不能只靠數據?
- 數據需要被解讀:沒有脈絡的數字,只是冷冰冰的表格。
- 缺乏差異化:很多業者都能蒐集到類似數字,重點在「怎麼解釋」。
- 委員不會自己拼圖:數字若無轉譯,無法直接展現價值。
為什麼不能只靠描述?
- 缺乏客觀性:若沒有數據支撐,很容易被質疑只是「單一案例」或「個人觀點」。
- 難以比較:評審需要標準化指標,光靠文字或故事不足以拿高分。
- 說服力有限:能吸引注意,但缺乏理性基礎。
評審委員最常問的問題
- 這和政策有什麼關聯?
- 對整體產業有什麼幫助?
- 能創造哪些具體效益?
- 為什麼要選你們?
- 這個數據怎麼驗證?
換句話說,計劃書必須能回答「為什麼重要」與「為什麼可信」。
如何兼顧理性與感性?(三步驟)
1.問題引入(痛點 / 現象 / 趨勢 / 故事)
- 用最直覺的方式讓評審「意識到問題」:
- 痛點:業者因缺乏資源,無法擴大市場。
- 現象:產業中小型業者普遍投入不足。
- 趨勢:數位化轉型已成全球共識。
- 故事:某位業者經營多年仍卡在舊模式。
2.數據佐證(讓問題變得客觀)
- 例如: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業者面臨同樣困境;官方統計指出相關產業市場規模持續下滑。
3.解決方案(把焦點拉回本計劃)
- 例如:本計劃將建立支援平台,預計一年內協助 500 家業者改善經營模式。
如此一來,無論是從故事、現象還是趨勢切入,都能用數據補強,再回到方案本身,形成完整的說服鏈。
三個常見應用場景
1.市場需求段落
- 問題引入:產業成長放緩,業者普遍缺乏數位工具。
- 數據佐證:相關市場滲透率僅 20%。
- 解決方案:計劃將導入平台,提升數位採用率。
2.效益預測段落
- 問題引入:許多業者難以量化成果,導致投資不足。
- 數據佐證:70% 業者在評估效益時缺乏標準化工具。
- 解決方案:計劃將提供統一評估框架,預計一年內提升產業透明度。
3.政策呼應段落
- 問題引入:中小企業缺乏永續轉型動能。
- 數據佐證:官方統計指出僅 30% 業者具備 ESG 報告。
- 解決方案:本計劃將協助 300 家業者完成轉型規劃,與政策目標對齊。
小結
計劃書不是「數字比賽」,也不是「故事比賽」。
它的核心是:
- 用痛點/現象/故事喚起共鳴,
- 用數據讓人相信這不是個案,
- 用方案展現可行性。
成熟的寫法,是讓評審既能「感受到問題的急迫性」,也能「看見解決的可信度」。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不同委員,不同觀點 — 如何同時打動技術派與政策派?」,分享評審委員的類型與思維差異。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計劃書 #數據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