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在你的辦公電腦裡,專案投影片的進度正緩緩推進。
你埋沒在無數的文件、電話還有文字訊息中,一步步地將專案系統給完成。
突然一封來自副總的郵件送到你的信箱,
「這個專案先暫停,我們有更好的解法。」
一切的努力看似付諸流水,這種無力的場景與心境,是所有專案PM都曾遇到的慘況。
當專案付諸流水,你是否曾想過,問題可能不在你的執行力?
你的專案為什麼在執行到一半被喊卡?
這不僅僅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往往在於我們忽略了專案管理中一個比推進進度更重要的核心:「價值驗證」。
這是我今年親身經歷的實際案例,這個專案在年初被列在團隊重要項目當中。
但在一次的高階主管會議中,因資訊單位副總的不同意見,在短短一次會議後便宣告終止。
專案終止並非罕見,但我想藉由這個經驗,分享我從中看見的關鍵洞察。
專案啟動前的「價值驗證」比「需求收集」更重要
許多PM,包括過去的我,都曾犯下同樣的錯誤。
當啟動專案前,當問題還停留在想法時,習慣性地從「蒐集需求」開始。
羅列出可能需要的功能,開始找使用者、找利害關係人,開始進行需求訪談。
這些都沒有問題。
然而,關鍵在於:這些需求真的能為企業創造實際的商業價值嗎?
你有沒有想過,你嘗試解決的問題:
- 根本不需要資訊系統?
- 資訊系統其實也幫不上忙?
- 根本就不是個真正的問題?
在應用系統如水電般無所不在的時代,無論是企業員工還是顧客,都習慣用系統來提供服務、解決日常作業所需。
因此,很多時候企業內遇到問題,大家的第一個想法都是:「來建一個網頁系統解決吧!」
這樣的做法,嚴格來說不能算錯。
但是,它真的解決了問題的根本嗎?
我舉幾個實際的情境:
1.會議室預約系統
想像一位企業內的產品經理。你常常聽到大家抱怨:
「我要開會,但找不到空的會議室。」
「每次大家都只約特定的會議室,根本搶不到。」
「我在白板上預約了,但總是有人搶著去用。」
你投入資源,開發一個可以預約、查詢,還可以跟outlook連動的「會議室開發系統」
系統上線後,使用者比你還期待。但是不久之後,又有新的抱怨了:
「大家還是習慣直接搶會議室,沒人在用系統。」
「有些人預約了卻沒去開會,會議室還是被佔著。」
雖然建系統了,但只是解決了「找尋」和「預約」這個表層行為,卻沒有處理核心的資源與行為問題。
大家依然會因為資源不足而直接佔用會議室,或因為沒有懲罰機制而佔用卻不使用。
最終的結果是,團隊花費了時間和金錢開發系統,但員工的根本困擾並未被解決。
2.熱量計算APP
想像你是一位想減肥的上班族。
你發現自己:
「每次都控制不住想吃甜食的衝動。」
「不知道該怎麼搭配飲食,總是吃得很隨便。」
市面上有許多號稱能幫助你減肥的App。
你下載了一個評價很高、功能很齊全的App。這個App提供:飲食紀錄功能、分析你每天吃進的熱量。
但使用一個月後,你的體重根本沒有減輕。因為你發現:
「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基礎代謝是多少」
「你不知道要吃哪些食物比較好」
這個APP看似很有幫助,但是沒有針對減肥新手提供正確的資訊。
一個好的產品或系統,必須能洞察問題的本質。如果只停留在解決表層問題,最終只是提供了一個看似有用的工具,卻無法真正產生效果。
從「執行者」到「決策者」的視角切換
當專案喊卡,這正是你練習視角切換的絕佳時機。
雖然我們常說「PM就像是專案的CEO」。
PM要包山包海協助專案的各個面向,但是你真的具備CEO的思維了嗎?
PM不應該只是「執行者」,被動地接收並執行上級或客戶的需求,僅是「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
更重要的是,PM必須成為「決策者」,從宏觀角度審視專案,確保「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以下是我建議PM在視角切換時,應著重思考的三個關鍵議題:
- 理解大局:理解整體局勢,包含:公司的資源投注方向、這個問題在企業內部的優先序。當變動發生時,你才能理解決策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感到困惑或挫敗。
- 預測變革風險:從決策者的角度思考,能讓你更早發現潛在的風險與瓶頸。當新系統上線後,勢必對組織內部帶來改變。要能有效評估變革影響的範圍,以及後續的影響。
- 利害關係人溝通:從「理解大局」跟「預測變革風險」兩個面向評估後,大概就可以知道會對那些人造成影響了。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受影響還有關聯的利害關係人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與理解。
理解大局試著辨識局勢,你可以知道你的專案在組織中的重要性。
是擁有絕對的權力與資源,公司上下一心支持。還是你其實資源有限,不是大家眼中最重要的事情。
先理解大局之後,你才能知道自己能夠發揮的空間。
預測變革風險,把會被你影響到的人辨識清楚。配上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進一步取得他們的支持或理解。
總結來說,從「執行者」到「決策者」的切換,是從「專注於把事情做對」,提升到「思考該做哪些對的事情」。
專案失敗並非終點,而是「專案成長」的起點
當自己親身碰到專案中止的風險,心裡想的是「好喔:)」
但事情發生了,總是要帶點take away走。
沒有一個專案是完美的,失敗也並非終點。
身為有一點經驗,但又還沒參與公司經營的中階夾心餅乾,我們的決策權跟影響力是有限的。
但這不代表你不能影響你的高層、你的利害關係人。
當你下次收到需求時,先理解背後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當你身處專案之中,別忘了抬頭審視大局。從公司的資源分配、這個問題的優先順序開始思考,逐步培養你的決策者視角。
區分哪些是表層的需求,哪些又是需求背後深層的問題。
從此刻起,我鼓勵你開始練習: 每當有新專案或新需求浮現,先停下來問自己:「這個專案或功能,真正想解決什麼問題?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驗證這個價值?」
專案的喊卡,或許是當下的挫敗,但它更是一個重要的轉機。
這次專案的失敗,讓我從「執行」的細節中抽身,重新回到「價值」與「策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