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費力地生活

「或許,還有更好的答案吧!」
抱著這樣的心態,可以讓生活更放鬆、也更具彈性,很認同作者松浦彌太郎的想法。
試著想像50歲以後-
「先發」的你撐了半個世紀,感到疲累、倦怠也是情有可原,就換一個「中繼投手」版本的你,上場好好發揮吧!
離「半百」還有幾年時間,但前陣子看到許多老師及網友推薦,還是忍不住下單,先幫未來預備心法。
這本書陪我走過暑假的日本行。十多年後再次出國,一家三口自由行的隨興步調,與書裡「不費力生活」的氛圍很契合。
除了大阪環球外,都是較隨興的行程,甚至有時是父子打電動、看球賽,(發現好玩的「實況野球」機台!)我則獨自逛逛神社或窩咖啡館。
無論在超商/咖啡廳/旅館翻這本書,嘗試不同的咖啡、餐點,甚至再次嘗試過去不喜歡的納豆…意外可以接受了呢!看來,年紀漸長、接受範圍也擴張了,令我感受到一種自在的延伸。
松浦彌太郎把「五十歲後的生活」分為五個面向:
#重新遇見自己:像少年般無憂,慶祝第二人生。
#把人生當專案:給自己新的概念,回顧戀愛經歷。
#調整行動:和科技做好朋友,遇到瓶頸就行動。
#建立習慣:設計生活節奏,每週留一天「放空日」。
#調整心態:不說不可能,勇敢幻想;學會擁抱孤獨。
其中我特別有感的,是「與孤獨好好共處」。
如果對眼前的日常感到倦怠,那就做點新嘗試吧!
所謂新嘗試,並不表示總要找沒做過的事,跳脫慣性,與久未碰面的朋友聚聚,讀平常不會看的領域、參加研習…都會令人感覺又年輕了些喔!(正好暑假裡都做了,難怪心理年齡又回到二三十?!)
而勇敢行動的根基則源於「心態」,回歸年少的純真,改變思維與態度,讓自己破框、重新敢於「幻想」,同時「知止」,避免過度追求,就能維持認真生活的軌跡。
然而~光是這樣,就能一直正向生活下去嗎?
作者也誠實地分享另一面。
有時妳覺得自己已經把日子過好,甚至達到理想中「完美的平衡」…低潮,仍可能無預警地襲來。
放棄掙扎吧!
接受當下狀態,呈現爛泥貌也罷,重要的是務必提醒自己,這些「終究會過去」-熬過,就好。
這樣的低潮處遇方式,適用各年齡。
在這時期,請盡量做些簡單瑣事,例如緩慢地整理發票、零錢、抽屜,這類不費力的低門檻任務,就能累積完成小事的小小成就,讓自己慢慢恢復心力。
平時就列出這類瑣事的「自救清單」,低潮來襲時,就能淡然以對。
無論喜不喜歡松浦彌太郎的生活-或想不想鼓起勇氣面對50歲(?)都能藉由本書,好好思索自己真正在意的事;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尤其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無論對前半生感到驕傲或有些遺憾,都值得好好檢視,或放下、或加緊腳步追趕,端看你期待抵達的終點,再修改、形成你的Lifesyle,愉快地開啟「隨心所欲的生活節奏」。
願我們的人生故事,都能成為自己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