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人生有限,能不能減少焦慮
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試圖完成所有你認為該做的事(包含自己與他人的需求),還是去做你覺得少數但重要的事。在嘗試搞懂「時間」這個抽象的詞彙,我們必須先認知到一點:接受時間的有限性。如同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當你認知到一個人擁有的人生不會是無窮無盡的時間長河,你才能真正的去思考,去辨別重要且有意義的活動是什麼。
很久以前的人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有了時間的觀念之後,現在的人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反而更想用各種時間管理技巧,試圖安排一天的生活,有的人還會犧牲睡眠及吃飯時間,只為了讓自己多做一點,讓自己能再劃掉待辦清單上的一條事項。雖然如此,時間觀念仍有好處,我們可以更方便的與他人約見面的時間,我們可以有個準確的幾點幾分約在哪裡。
這本書在說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歷時間焦慮這件事吧,不然市面上不會有各種教你如何管理時間的書籍或文章。《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不是要教你怎麼管理時間,而是要跟讀者探討「時間」本身。時間這個抽象的詞彙,弄得我們現今每個人暈頭轉向的,到底是由我們在掌控時間,還是我們被時間掌控而不自覺?為什麼當我們明知道一天只有24小時,又或者我們的人生就只有四千多個禮拜,我們還是想要試圖做得更多?
作者曾經是個生產力狂,努力將自己的時間填滿各種任務,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不管是否發生在你身上,又或者是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總在擔心時間流逝太快,於是試圖將自身有限的時間塞滿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試圖掌控,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對於時間越來越感到焦慮,大喊時間不夠用。卻沒有刻意停下來去思考我們正在著手進行的事項,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做,還是只是試圖讓自己看起來一整天都有事情可以做。
他發現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大部分都不重要,而最重要的事情卻被他一再拖延,或者是等到截止時間要到了才被迫完成。他總是優先處理那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瑣事,像是通知他定期更換密碼的通知信,他會立即去做這件事,而暫時擱置他的好友寄來的信件,以及他籌備好幾個月的重要文章,因為他告訴自己,要去做這些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動用大量的注意力,所以他覺得必須等到他能夠挪出一段完整且充裕的時間才能做這些事情,而事實是,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每天都會發生,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樣被一再拖延。
作者曾經相信,只要找到正確的時間管理方法,加上足夠的自律,就能徹底的掌控時間,但是現實並非如此,他反而覺得壓力更大更不快樂。有一天早上他在離自家不遠的公園,坐在椅子上,突然間他想通了,試圖掌控時間只會讓事情更糟,當下的體悟讓他釋然。我們確實沒有辦法去完成每一件我們試圖想要做的事情。
為什麼生產力令人著迷?
在時間這個概念尚未成形之前,人類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從不會想要多做一點。而現在的我們,追求生產力及效率,越做越多才是美德,處理完一件又一件的工作,做得越多,代表你越有價值。
追求生產力意味著你會有一堆事等著你去做。事情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你的效率越高,產出越多,最後你只會被迫再產出更多。人的天性基本上是很難感受到滿足的,我們似乎很難去體認到什麼是足夠的感覺。試試看問自己這個問題:「你覺得要賺多少錢才夠?」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永遠不夠。沒有人會嫌錢太多。」除非我們有意識的告訴自己,只要多少錢就足以讓我生活,一天當中只要做多少事情就好,否則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被「永遠賺不夠的錢」「永遠覺得不夠用的時間」操控著。
- 當大家都在講求效率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不喜歡做事效率高,被交辦的任務都能很快就完成的人。我們購買的產品遇到問題,打電話給客服,會希望客服盡快處理我們的需求。我們傳訊息給朋友,會希望可以盡早收到對方的回覆。我們去餐廳吃飯,會希望店家上菜速度快一點。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在跟時間賽跑,比看看是時間流逝得快,還是我們的效率高到可以產出更多。我們動作越快,似乎就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 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當工作的場合,身邊的人以及整個社會風氣都在強調生產力與效率這件事情時,我們似乎很容易就會慢慢受到影響。當我們被交辦的任務提前完成,我們會獲得上司的認同,我們有機會再被上司賦予重要的任務,甚至有可能加薪升遷。當我們一再的完成身邊的人要求的事項,我們會獲得讚美,我們在其他人眼裡會是一個很可靠的人。當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家裡的日常事務時,我們會因此感覺到成就感。
- 暫時不想面對人生中的重要抉擇
還有另一點是情感層面的問題。你有沒有過當你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轉變,你不知道該如何決定,你覺得很煩燥,你暫時不想面對這個轉變帶來的變化,於是你藉由讓自己忙一點來暫時逃避眼前的問題。我們深信只要我們夠忙碌,就可以暫時不用去思考對自己來說會影響我們人生的十字路口。比如像是:有一個穩定交往的對象,我該結婚嗎?我已經三十幾歲了,但是眼前這份工作不再適合我,我該換工作嗎?
這也難怪我們生活的步調越來越快。沒有人想當那個跟大家不一樣的人。這時候如果有人突然停下來思考自己每天都這麼忙碌的原因是什麼?又或者想要暫時與忙碌的生活分開一陣子,不免就會讓身邊的人覺得「大家都在往前跑,你怎麼可以休息?」「你休息這麼久,不怕被社會淘汰嗎?」於是,我們反而會開始檢討自己。大家不會覺得每天都很忙的人有什麼好質疑的,反而覺得在這場追求生產力的賽道上,你停下來才是格格不入。
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我們失去什麼?
當生活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時,我們會漸漸少了體驗原本做一件事情可以帶來的感受。
以前,你想吃外食,你會拎著錢包及確認鑰匙有沒有帶,換好鞋子走下樓,花時間走過幾條街,抵達你喜歡的店家,親自瀏覽店家精心設計的菜單,畫好要吃的品項,遞給櫃檯的店員,又或者直接口頭向店員點餐,付錢,等待餐點製作,取走餐點,簡單的跟店員說聲謝謝。而現在,你想吃外食,你並不需要如同上述文字這麼大費周章,因為你只需要拿著手機,在小螢幕上按幾下,放入購物車結帳,輕鬆在家等待外送員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把餐點送到你手中,甚至連結帳這個動作都能在手機上直接完成。
以前,你想看一本書,你可能需要跑去圖書館,徜徉在書海裡找尋你要的書,大部分的書因為被翻閱很多次,而留有翻閱的痕跡,像是在告訴你這本書的過往經歷。你可以在圖書館找個舒服的位置坐下來,靜靜的讀著眼前你滿心期待想看的書,甚至你可以不花一毛錢借閱這本書,看完了或者等時間到了再歸還。後來,有了實體書店,你可以走進書店買書。現在你為了更方便的閱讀體驗,你會傾向購買電子書取代實體書本。
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沒有對與錯,我著實尊重每個人的喜好與選擇的自由。我只是想要藉此談論便利的「現象」。在這些越來越便利的例子當中,我們逐漸少了最純粹、最原始的體驗,我們被各種資訊或是身邊的人指引「這樣比較快」「這樣更方便」「這樣就可以省下時間」,我們做一件事情不再願意花時間,不再願意等待,更不用說我們可以透過最原始的方式去體驗到什麼樂趣。吃一頓飯等個五分鐘就開始覺得煩躁,在網路上購買東西,從下單到出貨,超過三天可能就會開始焦急,在大熱天或是寒冷的天氣,又或者,只是平凡的日子裡,紅綠燈秒數從60秒開始倒數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耐心被考驗了。
我們變成,想要快速完成一件事,而非去體驗這件事本身,我們變成是機器人,只想要快點解決這些看似會占用我們時間的過程,我們少了互動,少了體驗的樂趣,少了我們要做的那件事情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受。那我們省下來的時間,都去了哪裡?我們有因此獲得更多時間將待辦清單上的事項一一完成嗎?還是我們因此感覺到還有一堆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方便讓事情更容易,但沒有考慮到容易是否真的是任何情境中最寶貴的特質。」當我們讓過程方便,意義就消失了。我們漸漸失去一件事情本身該花多少時間的過程體驗與種種樂趣及感受。這些便利生活尚未出現時,我們並不會覺得在當時的情境下,花費時間做的事情,有什麼太大不便的地方。但是社會的加速,時代的演進,科技的進步,把我們推向花更少時間完成更多的事,少了過程的體驗,也少了我們分辨不出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做得越多,內心越空虛。明明生活已經帶來不少便利,仍然覺得時間不夠用。
是我們允許自己分心
「如果你的注意力,日復一日被你不曾想要關注的事拉走,那麼不論你有多想善用有限的時間,全是空談。」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用「西瓜問題」這則故事來告訴讀者,現在的人的注意力有多麼微弱。這則故事大致在說,有兩名記者用橡皮筋捆著一顆西瓜,到了第四十四分鐘,捆上第六百八十六條橡皮筋時,那顆西瓜爆開了。然後直播結束了。世界依然在運轉。作者表示,觀看這場直播的三百萬人,那天早上醒來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會花四十幾分鐘的時間觀看這場西瓜爆開的直播。
想想我們自己,有時候注意力分散也跟西瓜這則故事很像,明明只是想要在網路上搜尋一本書的介紹,但是廣告訊息就會跳出來推薦你還有類似的書籍你可能會喜歡,這可能會引起你的好奇心點進去看,但最一開始你根本不曉得自己會再額外花這麼多時間。又或者你去賣場只是要買一盒雞蛋,結果剛好旁邊架上有新推出的零食,你覺得好像可以買來吃看看,既然買了零食,那是不是可以再買個飲料,等等回家可以好好享受。
我們都是助長自己分心的人,不是其他人,不是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影片,是我們自己允許自己分心。我們原先預設要做一件事情的時間可能只有20分鐘,但是我們被吸引在網路上多瀏覽幾本看起來不錯的書,我們被吸引在賣場多逛一下子,這些額外付出的時間會讓我們覺得時間過好快,時間怎麼都不夠用。
我們對於尚未到來的「未來」總是過多憂慮與過度期待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說過,曾經想過,等到我幾歲,等到我完成什麼,我就要去做什麼。然後隨著時間分分秒秒,日日月月流逝,等到我們突然意識到,才發現自己現在的年紀或者此刻正在面對的情況,又再度不允許我們去做當初想做的那件事。就這樣,想做的事情被我們自己一再拖延。「假設一個人可以活到80歲,那麼你的人生只有四千個禮拜。」作者在這本書,講述「時間」是怎麼一回事,提醒我們,人生是有限的,而且還很短暫。
「我們脫離了當下,我們的生活永遠在想著未來,擔心事情會不會順利發展。」等到我有錢的時候再來存錢,等到我有空的時候再來打掃家裡,等到我怎樣怎樣再來這樣這樣。我們都在等待最好的時機到來。等待沒有錯,但是我們沒有去想那個最好的時機是什麼時候?也許最好的時機就是此時此刻就開始。先開始才有可能被完成。我想要讓自己的體態看起來更好,現在就開始,我想要閱讀但沒有時間,現在就開始,我想要存錢但是不知道怎麼存,現在就開始。每一天,不僅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還有其他人的需求要顧及,如果我們沒有特地把時間空下來,去開始你想要做的那件事,你期待的事情永遠都不會被完成。
以前的我很容易焦慮,對於工作內容的方向不明確,又或者時常改來改去的專案執行事項,職務上的分工模糊,讓我總為了尚未到來的事情提前憂慮。結果事實是,什麼也沒發生。我們該關注的,是在這個當下、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情境。無須替尚未到來的時間而感到焦慮擔憂,那會讓我們未能有充分的心力與精力去迎接當下的所有感受。
能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就好
對我來說,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我更想要的是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帶給我的體驗是什麼?帶給我的想法是什麼?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想要告訴我什麼?關於時間這個抽象的詞彙,你是怎麼看待或解讀的呢?時間對你而言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競賽?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擔憂?
《人生4千個禮拜》不是一本要教你如何妥善管理你的時間的書,也不是要教你怎麼運用你的時間的書。作者透過不同的觀點及角度探討「時間」這個詞,讓讀者理解時間的有限性,讀的時候你會去思考時間對於我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我現在看待時間的方式有沒有感覺到自己正在活,還是只是在「度過時間」而已。
你如何運用你的時間沒有標準答案。你是在讓自己「努力」過完這一整天,努力把時間消耗完就好,看起來很充實,還是有意識的使用時間,讓你在一天結束後坐在床邊回望自己今天的一整天是有意義的,是踏實的。當我明白時間的有限性,我開始不會強迫自己要做很多事,我也不會覺得今天我沒有做到待辦清單上的哪件事而沮喪懊惱,試圖讓自己明天更忙碌。明白這個觀點後,我輕鬆不少。我反而會更知道哪些事情才是我真的有必要做的。
在我們試圖學會怎麼管理時間的同時,我覺得我們更應該要面對的是時間思考。我們都在學著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怎麼讓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率,產出越多越好,做得越多越好。很少靜下心來,停下來思考時間這個問題。我很喜歡《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作者用不同的觀點重新帶著我們探討時間是什麼,是一本讀完之後,後勁很強的書。時間思考不是三言兩語或者兩三天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存在於我們每分每秒的感受,是個很適合拿出來被討論的時間哲學。究竟時間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但很清楚的是,人生有限,人生僅有4千個禮拜。
—「忙碌已成為常態,好像你應該做的事,非得超過你能做的事。」
Info
書名:人生4千個禮拜
分類:大眾心理學/個人成長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1/22
#人生4千個禮拜 #大塊文化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大眾心理學 #自我成長 #時間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