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個案探索潛意識的過程中,我會先詢問個案曾經接觸過什麼的療癒方法。
有些療癒帶來溫暖、支持和力量,讓人感到被理解;也有些方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過程中的語言或手法,卻可能在無形中帶來新的傷口。
最近,一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有人分享自己在催眠過程中,內在小孩被「殺掉了」。
當下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感到一陣顫動,也開始思考:療癒的過程,把痛苦的記憶抹去,是否就可以解決了呢?
這並不是要批評特定療癒方式或某位療癒師,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安全的療癒,應該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內在小孩療癒?

「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心中那個承載童年經驗、情緒和需求的部分。
當我們面對困難或情緒波動時,往往是這個內在小孩在反應。
療癒內在小孩的目的,是理解並接納這個受傷的自己,進而整合成更完整的自我。
目前常見的內在小孩療癒方式包括:
- 催眠:透過引導進入潛意識,重新連結並轉化過去的記憶。
- 潛意識對話或冥想:以溫柔的引導,與內在小孩互動,給予愛與支持。
- 能量療癒:透過能量流動或儀式,協助釋放舊有情緒。
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價值,也各自有擅長的領域,但療癒過程中的「語言」與「意象」,往往是決定這段療癒經驗是否安全、是否有幫助的重要關鍵。
▌語言的力量:為什麼用詞這麼重要
我們的大腦和潛意識對「語言」非常敏感。
在潛意識的狀態下,話語會直接成為一種暗示或信念。
例如:
-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傳遞的是愛與接納,讓人覺得安全、溫暖。
- 「抹去你的內在小孩」,則可能讓人覺得否定或恐懼,甚至在深層心理中留下新的創傷。
當我詢問個案之前的療癒,你覺得對於內在小孩療癒狀況怎麼樣時,他脫口而出「好像是殺掉了」,讓我覺得很不捨。
這並不是說使用這樣的方法一定是錯的,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幫助個案切斷過去的痛苦。
但對受療者來說,如果最深層的恐懼如果沒有被理解,反而造成更大的混亂。
因此,療癒的語言應該謹慎而溫柔,它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安全感的來源。
▌我相信的療癒原則
我個人認為,一段安全的療癒歷程,應該帶給我們以下三件事:
- 讓你站起來
不是只有療癒當下感覺好,而是能夠帶著力量面對現實生活。 - 不形成依賴
療癒師像是陪伴者,而不是掌控你人生的人;你隨時可以選擇自己的路。 - 不留下新的傷口
療癒的目的是修復,而不是在過程中增加更多的恐懼或罪惡感。
療癒不是要否定過去的自己,也不是把受傷的部分「抹除」。
它更像是一段旅程,陪你去理解那個過去的自己,然後溫柔地說:「謝謝你,我們可以一起往前走。」
▌如何判斷適合自己的療癒師
在尋找療癒師或療癒方式時,你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 療癒後,你是否感覺更輕鬆、更自由?
- 療癒師是否尊重你的節奏,不強迫、不操控?
- 你是否可以在療癒之間,自己也持續成長,而不是愈來愈依賴?
- 過程中,你是否覺得被接納,而不是被評價或否定?
如果其中有任何讓你覺得不舒服或不安全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一個提醒:
也許是時候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方法或引導者。
▌讓療癒成為力量,而不是枷鎖💖
療癒是一段很私密、也很神聖的過程。✨
我們在療癒中重新認識自己,並且學會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願每一段療癒,都能讓我們長出更多力量,而不是更多恐懼。
願你找到的療癒師,是能牽著你走一段路,最後放手,讓你自由前行的人。
#潛意識改寫 #療癒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