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裡的開始
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說:「我最佩服自己的一點,就是能夠一直保持不進步的穩定性。」聽完我差點噴出茶水。
想想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人:每天上班最大的成就,是準時打卡;每次聚會最常說的話,是「我打算下個月開始努力」。至於「下個月」是幾月,沒人知道。
他們有一種特別的魔力,讓你看了忍不住翻白眼,又覺得這人怎麼還能活得這麼自在。更神奇的是,他們總能找到一萬個理由證明「現在這樣就很好」,彷彿不努力是一種人生哲學。
那些似曾相識的人和事
我有個同事,工作能力不差,但他總是把「差不多就好」掛在嘴邊。老闆交代的報告,他會說「能交得出去就行了」。別人利用下班時間學新技能,他則笑笑說「下班是用來休息的」。
久而久之,團隊裡的氣氛被他拉低了。因為你再怎麼努力,他都會用一種「幹嘛這麼認真」的眼神看你,好像你認真是個傻子。最可怕的是,這種「隨便就好」的態度會傳染,慢慢地,你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太傻太天真。
另一個朋友也很典型。她總喊著要轉換跑道,但永遠停在「我先想一想」的階段。三年過去了,想法依舊停在腦袋裡,行動卻一步也沒有。她還自我安慰說:「其實我只是淡泊名利,不想爭。」聽起來很高尚,卻更像是一種漂亮的藉口。
還有那種「等等再說」的人。等工作穩定了再學習,等孩子大了再追夢,等有錢了再旅行。但人生哪有那麼多「等等」?等著等著,青春就沒了,夢想也淡了。
這些故事是不是讓你聯想到某些人?甚至,也許某個時期的自己?
我們也曾是那個人
說實話,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不想努力」的小人。
我也有過躺在床上刷手機到凌晨,然後對自己說「明天再開始」的日子。也有過看到別人升職加薪,內心酸得要死,卻又安慰自己「我不在乎這些俗事」的時刻。
那種感覺很複雜:一邊羨慕別人的成就,一邊又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努力。想要結果,卻害怕過程。想要改變,卻又依戀舒適。
也許,理解不思進取的人,得先理解自己內心的那個懶惰小孩。
靜下來想一想
不思進取的背後,往往不是單純的懶惰。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更多是一種防禦機制。
習得性無助是其中一種。有人因為過去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就失去了信心。他們心裡想:「反正再努力也沒用,不如就停下來。」就像被電擊的小狗,即使籠門打開了,也不敢逃跑。
舒適圈依賴是另一種。挑戰意味著可能會失敗,與其冒險面對未知,不如待在熟悉的安全區。這是一種怕受傷的自我保護,可以理解,卻也讓人錯失成長機會。
還有沉沒成本心理。有些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即使不快樂,也不願意離開,因為覺得「都投入這麼多時間了,現在放棄太可惜」。於是就這樣一直耗著,耗到青春,耗到熱情。
完美主義恐懼也很常見。有些人害怕做不到最好,乾脆就不開始。他們寧願在想像中保持完美,也不願意在現實中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必須承認,人生總會有階段是不思進取的。那並不可恥,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休息和沉澱的時候。但若長期停留在這種狀態,就會錯過許多成長的契機,也會影響身邊想要前進的人。
如何與他們相處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否應該遠離這樣的人?
答案其實很複雜,因為每種關係都有其獨特性。
如果是工作夥伴,你可以嘗試用結果導向的方式與他們合作。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態度,而是專注於「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完成任務」。必要時,可以主動承擔更多責任,但要明確界線,不讓他們的消極拖累整個團隊。
如果是朋友,可以用「溫柔的距離感」來相處。不必完全切斷聯繫,但也不要讓他們的負能量影響你的成長節奏。當他們抱怨時,可以傾聽,但不必提供建議,因為他們往往並不想真的改變。
如果是家人,那就更需要智慧了。家人是無法選擇的關係,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用行動證明努力的價值,而不是用言語說服。有時候,你的改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如果是伴侶,這就需要更深層的溝通了。兩個人的人生方向如果長期不一致,關係很容易出現裂痕。要誠實地表達你的擔憂,也要傾聽對方的想法,看看是否能找到平衡點。
記住一個原則:你可以理解他們,但不必認同他們;可以包容他們,但不必遷就他們。
心裡的一點柔軟
說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對不思進取的人感到困擾?
除了擔心被影響,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不願承認的部分。那個害怕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自己,那個想要躺平卻又焦慮不安的自己。
也許,不思進取的人最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被看見。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傾聽他們的故事,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和時區。有些人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找到方向,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支持來重建信心。
我想起一個朋友,她曾經就是典型的「不思進取」。工作混日子,感情也是得過且過。但在經歷了一次重大打擊後,她突然醒悟了,開始瘋狂學習,努力改變。現在的她,比很多一直努力的人還要優秀。
所以,人生真的很奇妙。有些人早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些人需要兜兜轉轉才找到方向。我們無法判斷誰的路更正確,只能選擇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
如果你正在努力成長,那麼,與不思進取的人保持適當的距離,的確能幫助你保護自己的能量。因為他們的消極很容易像霧一樣,悄悄地把你也籠罩進去。
但同時,我們也要記得保持一顆柔軟的心。當我們多一點耐心與包容,就能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為那些還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留一盞燈。
給自己的提醒
其實,這篇文章寫到最後,我想說的不只是如何對待不思進取的人,更是如何對待那個偶爾也會不思進取的自己。
我們都會有想要放棄的時刻,都會有懷疑努力意義的瞬間。這很正常,因為成長本來就不是一條直線。重要的是,在低潮過後,我們是否還能重新站起來。
有時候,適度的「不思進取」反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當我們累了,就休息一下;當我們迷茫了,就暫停思考。但這種停頓,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出發,而不是永遠的停滯。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你又是如何與他們相處的?也許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複雜,也能更溫柔地對待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一句話留下來
不思進取的人,提醒我們人生可能會停在原地;而我們能做的選擇是,既要遠離讓自己停滯的影響,也要記得用溫柔理解那些還沒找到方向的人。
成長的智慧:既要保護自己的光,也要理解別人的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