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內人沖泡了一款(L先生介紹的)普洱茶要我細細品評,說我能給出品味的結果,就更好不過了。必須表明,我不是普洱茶專家,沒有做過深入調查與研究,更沒有這方面的著作,不過,我的確喝過不少頂級普洱茶,在家裡,我偶爾會沖泡頂級普洱茶來養生潤喉。所以,有了這樣的品味與經驗,對於老普洱茶的木質香氣和圓潤之味,對於製作年份不長的生餅茶的澀味,我還是能夠立即辨別出來的。現在,我來說說上述我試喝的普洱茶是什麼口感,由於它沖泡出來的茶湯平平,因此我給予的分數不高。這件試飲的事情就此擱下來。
數日前,晚間時分,茶行來了三位客人。一位是熟識的L先生、一對做貿易生意的C姓夫妻。這一次,他們造訪敝店有多重的用意:一、聽取那款普洱茶的評價;二、交流普洱茶的品飲經驗;三、現今普洱茶市場行情;四、銷售方式等等。大家不清淡不說閒話,話題都圍繞著「普洱茶」,關注著它的價格與身份。內人是直言之人,沖泡品評之後,告知對方,自從台灣的普洱茶熱崩盤,市場價格十分混亂。情況往往是,你自視手中握有的普洱茶(餅)很是珍貴,想要高價售出等買家上門,結果是春風吹過十幾輪,期待與想像中的落花卻沒有繽紛飄下,根本是乏人問津。C太太表示,約莫2000年左右,她和念高中的兒子一起學習書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跟私塾書法老師學了三年。書法老師授課方式很有特色,下課之後總會親自沖泡台灣高山茶招待學員和家長,氣氛甚為融洽,談書法境界和品評茗茶。有一天,老師換下了台灣高山茶,改由沖泡褐色普洱茶湯上場,並配上詳細的解說。大家對於初次登場的普洱茶,有某種程度的好感,意味著開始接受這種帶有傳說性質的黑茶。過了幾天,書法老師告訴所有學員,她認識的茶商朋友K最近購進了一個貨櫃的普洱茶餅,由於份量極多,一時無法分散出來。據她所知,這款茶餅品質優良(學員們都喝過),自飲享用又具長期投資潛力,很值得大量購進存貨(等待價格上漲)。於是,她隆情盛意買了2000枚茶餅予以支持,另外,她還租下了倉庫保存。聽到這裡,C太太心動不已,而且那時他們公司財力甚佳,便慷慨買入了1000枚。書法老師告訴C太太,如果家裡放不下,存放在她承租的倉庫,亦不介意,不收倉儲保管費。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書法學員們購入進入這批茶餅第十二年的時候,他們期待的普洱茶餅價格毫無起色。恰巧的是,這時有一同學亟需資金周轉,便向書法老師商量願意以原價售出。這是第一個果斷跳船(卸貨)的學員。然而,C太太依然堅持立場,仍然沒有釋出其自視總價值3000萬元的茶餅。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可能C太太的公司受到了衝擊,或者另有財務規劃,她的意志鬆動了。她自忖,手中這1000枚普洱茶餅,就算每日暢飲肯定喝不完,不如把變成現金終究是實業之路。換句話說,C太太正是在面臨這個重大轉折之下,透過L先生來到茶行向內人對其普洱茶餅的價值驗明正身。內人和我一樣,是正直明言之人,我們不知道C太太當時購入的確切金額,現在她有意脫手其自視總價值3000萬元的普洱茶餅,八成是找不到買家接手,借用深諳此道的茶商S說,有時候,你想廉價售出(普洱茶餅),不但沒有人接手,甚至招致無情的訕笑,取笑你沒有眼光,空有資金卻笨到極點的套牢者。在此,我們好心建議:如果您不缺錢的話,就請親朋好友一眾幫忙,每人拿個三五片捧捧場,持有者的心情上或多或少會好過些。
嚴格來說,書法老師的中盤茶商朋友K尚未進入普洱茶餅炒作之前,多半有到中國福建省農家入戶收購茶葉的實務經驗。只不過,早先登陸搶占先機的台灣茶商,仍然受到那時中國農產品管控的局限。我在舒萍的〈從耆老轉向茶農:穿行在國家與地方之間〉(參見《復照青苔》327-343頁)找到了相關證據。
「1980年代以前,中國一直在茶葉生產的各個方面(從種植到消費)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儘管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放鬆了對茶葉種植與流通的控制,但是國家在該行業的發展中仍有重要影響,這表現在:地方政府、茶葉公司和茶商們只有遵循國家體質的規則才能夠進入烏龍茶口味價值體系建構的遊戲中,才有機會在這個體系中爭取到更好的位置上。
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是國內烏龍茶市場的快速膨脹時期。田村大規模擴大烏龍茶種植也正處於這一時期內。從這個角度而言,對田村茶葉經濟的解讀需要至於我國烏龍茶發展歷史的分析中,烏龍茶從統購統銷到進入市場再到茶葉稅的取消,都對田村人種植茶樹、對種植對種茶受潮的苦澀回憶型塑、在市場中的跌跌撞撞都有重要的影響。
安溪縣政府和大型茶葉公司在國家產業體系中獲得了權威地位,並且履行者各自的「好茶」標準,擴大著他們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差距。台灣的茶葉改革核心的烏龍茶消費者則為口味標準注入了新的文化標準與口味趨勢。製茶者依照市場所需物理口味標準琢磨和改變製作技術,處於口味層級體系上層的安溪所用的機器、技術是他們效仿的對象。另一方面,他們採取了務實,比如引進新技術、求神保佑、維繫關係網等等的策略,極力應對茶葉生產和銷售中碰到的不確定性問題。
1990年代,經濟改革和較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台灣茶商有可能在福建投資,並將流行的烏龍茶加工技術帶到大陸。台灣茶藝及加工技術的引進,是國家鼓勵兩岸文化和經濟交流政策的組成部分和結果。」
更具體而言,隨著台灣本地烏龍茶栽種技術的提昇富有成效的茶園管理、產量穩定成長等因素,對於那些想獲得更大利益的登陸台商已失去魅力,因而轉向了資訊封閉的普洱茶市場,尤其以老普洱茶餅作為高價炒作目標。我們並不否定陳年普洱固有的好茶湯,它本身具有的歷史味道。但是,一塊陳年普洱茶餅被哄抬到數十萬元、百萬元的高價,就失去飲茶的意義了。進一步說,如此高價的普洱茶與古董字畫相差無異,你若是文化名人才能賣個好價錢(天價),如若是名不經傳的收藏家,就算它是高價的真品,我想連自家庭前的麻雀都不相信。總結說來,C太太在進出品貿易方面是個高手行家,但所謂隔行如隔山,如果她那個時點認識普洱茶專家H(可惜H兩年前離世)的話,也許就能夠敗部復活,就有轉圜的餘地了。
延伸閱讀:
「韓」金光億 主編《復照青苔:反思我的首部民族誌》(商務印書館,2025-3)
鄧時海《普洱茶》(壺中天地雜誌社,1995-12)
《普洱茶源》(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4)
黃怡嘉 主編《普洱茶鑑:認識普洱茶的九堂課》(唐人工藝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