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當家庭感受艱難的時候,你選擇的是皮克斯的電影,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本書特色與作者簡介
在琳瑯滿目的創意與動畫書籍中,《皮克斯:有創意的公司》(Creativity, Inc.)的獨特之處不在於教你如何畫動畫或激發靈感,而是它由皮克斯的共同創辦人兼長年總裁艾德・卡特姆親筆撰寫,以一位技術出身的領導者視角,深度揭示一家創意型企業如何打造出持久、健康的創新文化。這本書不只是談創意,更是一本關於組織管理、領導哲學與文化塑造的經典之作。
皮克斯的創辦歷史本身就像一部電影。它的前身是盧卡斯影業的電腦動畫部門,由卡特姆領導。1986年,史蒂夫・賈伯斯以500萬美元收購這個部門,並再投入500萬美元資金,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雖然賈伯斯是大股東,但真正掌舵皮克斯業務的是卡特姆,他與賈伯斯、導演約翰・拉塞特組成了皮克斯的三駕馬車,開創了3D動畫的先河,也打造出一個技術與故事力兼備的「雙頭怪」型組織。
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是電腦圖學的先驅,曾獲得圖靈獎,卻選擇將後半生投入於創意管理的探索。他的領導風格低調謙遜,被譽為「第五級經理人」,致力於建立一個能夠持續創新的組織,而非追求個人光環。他在書中不斷強調:真正的創意不是來自天才的靈光一閃,而是來自一個能容許失敗、鼓勵坦誠、信任過程的文化環境。這本書的價值,正是在於它不賣創意公式,而是誠實地揭示創意背後的組織挑戰與人性洞察。它是一位創業者、技術者、管理者的真誠告白,也是皮克斯這家傳奇公司背後的靈魂紀錄。
當我們談論創意與組織管理時,《皮克斯:有創意的公司》(Creativity, Inc.)不只是一本企業回憶錄,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守護創意、培養文化、容納人性的深刻作品。由皮克斯共同創辦人艾德・卡特姆撰寫,這本書揭示了皮克斯如何在技術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並持續創造出影響全球的動畫作品。以下,我將以四個核心理念為主軸——「故事為王」、「信賴過程」、「智囊團會議」、「允許失敗」——帶你走進皮克斯的創意心臟。
🎬 故事為王:創意的靈魂不容妥協
在皮克斯,故事不是附屬品,而是整個創作的核心。卡特姆提出「故事為王」的原則,意思是:無論技術多先進、商業壓力多大,都不能凌駕於故事本身之上。故事的質感與情感深度,是皮克斯電影能夠打動人心、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這個理念不只是口號,而是深植於皮克斯的日常決策中。舉例來說,《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作品。它的故事設定在一個女孩的腦內,由五種情緒角色主導情節——這種抽象概念本身就難以視覺化,更別說要讓觀眾產生共鳴。但皮克斯堅持原創,不依賴外部劇本,也不為了迎合市場而簡化主題。
在創作初期,《腦筋急轉彎》曾被形容為一個“ugly baby”,也就是一個尚未成形、看起來不太可行的創意雛形。但團隊始終相信故事本身的潛力,經過數十次的重寫與打磨,最終誕生出一部既富哲理又感人的動畫,成為全球票房冠軍。
這種對故事的堅持,是皮克斯能夠持續創造經典的原因。它不只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人類情感與敘事力量的深刻理解。
🔄 信賴過程:創作不是直線,而是迂迴的探索
「信賴過程」是皮克斯的第二條創意法則。它提醒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迷失方向是正常的,困難是暫時的,只要相信過程,最終會找到出路。
這個理念的實踐,體現在皮克斯對創作節奏的尊重上。卡特姆曾分享,一部動畫從構想到完成,往往歷時數年,且過程中不斷推翻重來。導演與團隊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覺得作品不夠好、不夠清晰。但皮克斯的文化鼓勵他們「信賴過程」,相信只要持續探索,創意會在某個時刻浮現。
例如,《天外奇蹟》(Up)原本的故事設定與角色完全不同。初期版本甚至包含一個邪惡鳥人與一座浮空城市,與最終成品相去甚遠。導演彼得・道格特在創作過程中不斷重構故事,直到找到那個關鍵的情感核心——一段老夫妻的回憶與一場未完成的夢想旅行。這個轉折讓整部電影從奇幻冒險變成一場深刻的人生旅程。
信賴過程的本質,是對創作者的尊重與耐心。它不要求立刻成功,而是允許探索、錯誤與重來。這種文化,讓皮克斯的創意不只是靈光一閃,而是深耕細作的成果。
🧠 智囊團會議:同行評審的藝術
在創意的世界裡,孤獨是常態,但皮克斯卻設計了一種制度,讓創作者不必獨自面對迷惘。這就是「智囊團會議」(Braintrust),一種非正式但極具影響力的集體評審機制。
卡特姆強調,智囊團的成員不是按職級選出,而是根據他們的創作能力與誠實度。這些人本身就是優秀的導演、編劇或製片人,能夠提供有深度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智囊團沒有權威,導演不必接受任何人的意見,所有建議都是出於善意與專業。
這種制度的精髓,在於「幫忙,不添亂」。卡特姆舉例,《玩具總動員》在製作過程中曾陷入敘事瓶頸,主角伍迪一度被塑造成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智囊團在會議中坦誠指出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最終導演重塑角色,使伍迪成為一個有缺陷但值得同情的領袖。
智囊團的成功,不在於它提供了答案,而在於它創造了一個安全、坦誠、平等的空間。創作者可以在這裡暴露脆弱,接受挑戰,並從同儕的眼光中重新看見作品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賈伯斯從不參加智囊團會議。卡特姆與他共同決定,避免權力干擾創意交流。這種制度設計,展現了皮克斯對創意自主的極高尊重。
💥 允許失敗:創意的代價與勇氣
在創意型組織中,最危險的文化不是混亂,而是恐懼。卡特姆深知,如果員工害怕失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因此,他將「允許失敗」視為皮克斯文化的基石。
這不只是口頭承諾,而是由領導者親身示範。卡特姆在書中坦言,自己曾犯過不少錯誤,也曾在決策上猶豫不決。但他選擇公開這些失誤,讓員工知道:失敗不是恥辱,而是學習的機會。
例如,在某次製作中,皮克斯投入大量資源開發一部新片,但最終決定取消項目。這對團隊是一次重大的打擊,但公司沒有責怪任何人,反而鼓勵大家反思過程、提煉經驗。這種做法讓員工感受到安全感,也讓創意不被恐懼箝制。
更動人的是,皮克斯的一位華人員工曾說:「卡特姆讓整個公司都得了一種病,叫冒充者症候群。」意思是,大家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成功只是運氣。但這種謙遜與自省,反而成為皮克斯持續進步的動力。
允許失敗,不是放任錯誤,而是創造一個可以承擔風險的環境。在這樣的文化中,創意才有可能真正釋放,創新才不會被恐懼扼殺。
🌱結語:創意不是魔法,是一種被守護的脆弱
卡特姆在書中反覆強調,他並沒有提供一套萬無一失的創意公式。他甚至在增補版中坦誠:「我們從未做過這類事。我們無法保證成功。」這種坦率,來自一位已經功成名就的創業者,卻仍願意承認自己的未知與不確定。
這讓人想起一個重要的觀念:創意不是魔法,而是一種脆弱的狀態。它需要被理解、被保護、被允許犯錯。皮克斯的成功,不是因為它找到了創意的密碼,而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讓創意可以呼吸的空間。
這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不在於它教你如何成功,而在於它教你如何面對不確定、如何與人合作、如何在失敗中繼續前行。它讓我們看到,一家偉大的公司,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人——靠那些願意退後一步、願意傾聽、願意承擔責任的人。
最後,我們用一句話來總結卡特姆的精神:
「創意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關係——你與自己、你與他人、你與未知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需要勇氣,也需要溫柔。而卡特姆,用他的一生,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守護這份關係。
歡迎訂閱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lans/content
✨每天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