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動力不是來自意志力,而是登上山頂眺望美景的那個愉悅感。
本書特色與作者簡介
在眾多探討大腦高效運作的書籍中,《超高效:透過優化大腦改變你的工作方式》之所以獨特,並不只是因為它提供了實用的技巧,而是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框架——把大腦的運作比喻為「換檔」,像汽車一樣有不同的檔位,並強調我們可以主動調節這些狀態以達到最佳表現。這種比喻不僅具體,也打破了傳統將注意力與效率視為線性概念的思維,改以節奏感與能量分佈來理解腦力工作,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效」。
本書作者米圖·斯托羅尼(Mithu Storoni)是一位神經科學研究員與眼科外科醫生,長期為跨國企業提供心理表現與壓力管理的諮詢服務。她的背景橫跨臨床醫學與神經科學,使她能將嚴謹的科學研究轉化為貼近現實的行動策略,並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複雜的腦科學概念。這種跨領域的視角,使《超高效》不只是一本效率手冊,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運作的深度探索。
🧠 一、大腦不是一台等速運轉的機器
我們常被灌輸一種觀念:高效就是持續專注、穩定輸出,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但這樣能活得下去嗎?《超高效》這本書一開場就打破了這種迷思。作者米圖·斯托羅尼用一個非常貼近生活的比喻——「大腦有檔位」——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的心智運作。想像你在開車。遇到上坡,你自動換低檔;下坡時則加速滑行。如果你硬是用同一檔位,不但開得不順,還可能燒壞引擎。大腦也是如此:它不是設計來等速工作的,而是需要根據情境調整節奏與強度。這個觀點一出,就讓人耳目一新。原來我們不是沒效率,而是沒學會「換檔」。
⚙️ 二、大腦的三種狀態:休息、專注、緊張
斯托羅尼進一步把大腦的運作分成三個檔位,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你每天都在經歷的狀態,只是你沒意識到而已。
第一檔,是你躺在公園長椅上,曬著太陽,腦袋放空,任思緒飄來飄去。這種狀態看似無所事事,卻是創造力的溫床。它幫你清理腦中的雜訊,為靈感鋪路。
第二檔,是你坐在書桌前,專注地閱讀、思考、寫作。這是高效工作的主力區,但它又分成三種微妙的變化:2.1 檔是靈感閃現的時刻,注意力飄忽但能連結想法;2.2 檔是心流狀態,完全沉浸在任務中;2.3 檔則是探索與好奇,你像偵探一樣掃描世界,尋找新知。
第三檔,是你在壓力下被迫反應的狀態。像是醫生在急救室、運動員在比賽中,沒有時間思考,只能靠本能行動。這種狀態雖然必要,但不適合長期停留,因為它會消耗你的心智資源,甚至讓你做出錯誤判斷。
這三個檔位不是好壞之分,而是需要策略性地使用。懂得何時進入哪一檔,才是高效的關鍵。
🔄 三、如何換檔:光線、聲音、身體、眼神的魔法
知道大腦有檔位之後,下一步就是學會「換檔」。這聽起來像是高科技操作,但其實非常生活化。斯托羅尼整理了許多研究,告訴我們:環境與身體的微小調整,就能改變大腦的狀態。
例如光線。冷色調的藍光能讓你清醒、進入專注狀態;而溫暖的黃光則讓人放鬆,適合進入一檔。所以如果你在辦公室昏昏欲睡,不妨換個燈泡。
聲音也有影響。快節奏的音樂、咖啡館的背景噪音,都能幫助你升檔。有些作家就喜歡在公共場所寫作,因為那種「有點吵但不干擾」的環境,正好讓他們進入靈感區。
身體更是關鍵。短暫運動、握拳、擠壓壓力球,都能刺激大腦進入二檔。而深呼吸、放鬆肌肉則能幫助降檔。這些方法不需要任何設備,只要你願意動一動。
最神奇的是眼神。盯著一個小物件看,可以讓你迅速集中注意力;而放寬視野、甚至閉眼,則能讓你回到放鬆狀態。這些技巧就像是大腦的開關,只要你知道怎麼操作,它就會乖乖聽話。
🎵 四、節奏感才是心流的真正秘密
我們常聽說「心流」是高效工作的巔峰狀態,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本質。斯托羅尼引用神經學者韋伯的研究,指出心流的核心不是專注本身,而是「節奏感」。
這種節奏感來自於挑戰與獎勵的循環。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大腦就給你一個愉悅的回饋;你因此更有動力迎接下一個挑戰。這種「挑戰→獎勵→挑戰」的節奏,就像打遊戲一樣,讓人欲罷不能。
想像你在寫一篇文章。你先挑一個最有興趣的段落寫,完成後感到滿足,再接著寫下一段。這種分段式挑戰,不但讓你保持動力,也讓你更容易進入心流。
心流不是靠意志力硬撐出來的,而是靠設計好的節奏引導出來的。當你開始享受這種節奏,你就不再是工作者,而是創作者。
📈 五、冪律分佈:人類真正的工作節奏
現代職場要求我們穩定輸出、持續努力,但這種「流水線式」的工作模式,其實違反了人類的本能。斯托羅尼提出一個重要概念:冪律分佈。
這種分佈模式是:大部分時間低強度,偶爾爆發高強度。就像狩獵部落的人平時悠閒,只有在追蹤獵物時才全力以赴。這種節奏不但更自然,也更符合創造力的需求。
連達爾文、佛洛伊德、愛因斯坦這些大師,也不是每天工作八小時。他們的深度工作時間往往不超過四小時,其餘時間則用來休息、沉澱、思考。這不是偷懶,而是尊重大腦的節奏。
我們不是機器,不需要等速運轉。真正的高效,是在對的時候爆發,在其他時候好好休息。
⏱️ 六、週期工作法:善用清醒的節奏
既然大腦有節奏,那我們的工作方式也應該跟著調整。斯托羅尼建議採用「週期工作法」,每個週期約 60–90 分鐘,前段高強度,中段低強度,最後休息。
例如你早上開始學習前,先來兩組衝刺跑,讓大腦進入高能量二檔。接著用 20 分鐘處理最難的任務,再用 40 分鐘做輕鬆的事,最後休息 10 分鐘。這樣的節奏不但不累,反而更持久。
學習後的平靜期也很重要。散步、冥想、甚至看一段刺激影片,都能幫助記憶加深。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活動,其實是大腦的消化時間。
高效不是連續工作,而是週期性地調整強度。這種節奏不但符合生理機制,也讓人更容易保持動力。
💡 七、創造力的節奏:從準備到爆發
創意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經過一段節奏性的過程。斯托羅尼用石黑一雄創作《長日留痕》的例子,完美地說明了這個過程。
首先是準備階段,石黑一雄花大量時間閱讀資料、理解背景,這是高能量二檔的吸收期。
接著是孵化階段,他整整一年沒有動筆,甚至刻意不去想小說的內容。他參加社交活動、過著看似與創作無關的生活,但這段時間其實是讓大腦進入一檔與低能量二檔的狀態,讓潛意識慢慢醞釀、靈感悄悄發芽。
最後是爆發階段。他在短短四週內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初稿,進入高能量二檔的創作狀態,每天瘋狂寫作、不斷驗證與修正。這種爆發不是偶然,而是前面長時間準備與沉澱的結果。
這個創作節奏——準備、孵化、爆發——其實是所有創意工作者都應該學會的節奏管理。你不能逼靈感出現,但你可以為它創造條件。懂得在不同檔位之間切換,才是創造力真正的技術。
🌌 結語:與大腦共舞,而不是與它對抗
《超高效》這本書的最大啟發,不在於教你如何更努力,而是教你如何更聰明地與自己的大腦合作。它不把人當成機器,而是當成一個有節奏、有情緒、有波動的生命體。它告訴我們:高效不是壓榨自己,而是理解自己。
我們常常在工作中感到疲憊、焦慮、無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堅強,而是因為我們不懂得調節。我們試圖用意志力硬撐,但真正的動力來自於節奏感——來自於那種「我剛好能做到」的挑戰感,來自於完成一個小任務後的愉悅感。
也許我們該停止追求「持續努力」這種工業時代的美德,改而追求「節奏中的自由」。就像舞者不是一直跳,而是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節拍;創作者也不是一直寫,而是在靈感與沉澱之間找到自己的呼吸。
當你開始聆聽自己的節奏,調整檔位,你會發現——高效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流動的快樂。你不再是被工作推著走的人,而是能在工作中自由舞動的人。
這不是效率的勝利,而是人性的勝利。
歡迎訂閱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lans/content
✨每天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