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走過來|55+ 半退休生活日記 #14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莫名的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的感覺!

某天晚上與前一家公司的同事們吃飯。這個飯局是因為其中一位同剛離職沒多久,找熟悉有交情的同事吃飯。恰巧選定的餐廳離我現在工作地點不遠,於是我報名湊一「腳」,剛好可以達到包廂「辦桌」人數。

在座這群人幾乎是我當時任職四年多所招募進來的人才。在三、四年前半導體產業搶人才搶得很激烈,我能把這些優秀的人招募進來,留任到現在才有異動,自己也感覺滿厲害的!

有幾位年輕同事,當時是以研發替代役方式招募聘用,他們的年紀幾乎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22-26歲),招進來後,會有一種「照顧兒子」的感覺,對這群年輕人特別「有愛」(老媽的慈愛)。我很高興離開一年後,他們看到我的出現是「驚喜」、「開心」,而不是「喔~是你喔!」的冷淡反應。

回想那一段時間,跟這些「大孩子」相處,是一種探索新世代的過程。一方面我需要傳遞公司需要什麼人才、工作戰力,他們該如何遵守公司各種規則;另一方面我需要了解這世代的年輕人要的是什麼,如何讓他們認同公司、安定就業。換言之,就是『不要過於說教,但也不能過度放任』人力資源運用與管理的過程。

這些大孩子學習動機,除了薪資外,更深層的是專業能力追求,職涯生活自我規劃。 探索過程讓我發現,這群優秀的孩子『對工作擁有極高的學習力與專注力,但同時對工作以外的生活堅持著做自己。』

離開了前家公司,轉到教育服務產業,我有了機會去接觸年齡層更小的孩子(2-10歲),繼續觀察與探索幼兒、兒童的思考、行為。

幼兒、兒童的生活與學習就是探索周遭的人、事、物,他們有好奇心、玩樂心,所以有一大堆「為什麼」的疑問,有「欲罷不能」的愛玩事物。跟這些「小孩子」相處,需要打破既有成人思考與認知,去探索他們行為背後的本能、心智活動。

由於這些小孩開始進入團體生活、進入社會,在跟他們互動過程中,需要引導他們如何自理,如何等待、輪流、排隊、遵從秩序、尊重他人、負責……等等。我發現自己必須重新歸零對這些小孩的認識,不能太在意「結果」,而是要注重「歷程」。

思考至此,突然有一種「異取同工之妙」的感覺!不管是這些碩士畢業的大孩子,還是幼兒國小年級的小孩子,我都是在做「人的探索」的工作!

半退休的轉業竟然這麼奇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舒天藍地 Landy
13會員
66內容數
文字創作是美好的事,生活、情感、想法的表達方式。
舒天藍地 Landy 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週末的飯後跟女兒去散步消化晚餐,這一天晚上其他家人都不在,只有母女兩人一起過。 晚上的街道一點車流,不會多到擁擠讓人煩躁,氣溫不像白天的酷熱,空氣中感受到一些夜晚的涼風。 母女倆邊走邊聊天,談談最近身邊人事物或工作上發生的事,或有點小爭執,大致上倆人還是可以走一塊,邁進最後目的地-生鮮超市。
Thumbnail
2025/09/09
週末的飯後跟女兒去散步消化晚餐,這一天晚上其他家人都不在,只有母女兩人一起過。 晚上的街道一點車流,不會多到擁擠讓人煩躁,氣溫不像白天的酷熱,空氣中感受到一些夜晚的涼風。 母女倆邊走邊聊天,談談最近身邊人事物或工作上發生的事,或有點小爭執,大致上倆人還是可以走一塊,邁進最後目的地-生鮮超市。
Thumbnail
2025/09/02
小學開學的第一天,我去國小大門口跟孩子的媽媽碰面,我們約好這二天一起門口接她的孩子,以後我就負責下課後接孩子到教室。 等候的時間,我腦海突然跳出一個問題:我有沒有在開學的第一天接過自己的孩子?(兒子呢?好像有耶!第一個孩子的小學生涯第一天,比較慎重。女兒呢?因為當時公婆已經住一起,公公擔負起接孫女
Thumbnail
2025/09/02
小學開學的第一天,我去國小大門口跟孩子的媽媽碰面,我們約好這二天一起門口接她的孩子,以後我就負責下課後接孩子到教室。 等候的時間,我腦海突然跳出一個問題:我有沒有在開學的第一天接過自己的孩子?(兒子呢?好像有耶!第一個孩子的小學生涯第一天,比較慎重。女兒呢?因為當時公婆已經住一起,公公擔負起接孫女
Thumbnail
2025/09/01
接觸國小學童的經驗讓我重新思世代價值觀差異。今年夏令營,兩個小女孩,一個大方分享男友,一個直接表達需求,讓我反思自己是否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Thumbnail
2025/09/01
接觸國小學童的經驗讓我重新思世代價值觀差異。今年夏令營,兩個小女孩,一個大方分享男友,一個直接表達需求,讓我反思自己是否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同事,有些人充滿熱情,有些人則安於現狀。 當積極的職場新人面對消極前輩,透過本文分享的策略建立基礎,打造優勢!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同事,有些人充滿熱情,有些人則安於現狀。 當積極的職場新人面對消極前輩,透過本文分享的策略建立基礎,打造優勢!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現實職場中,成功不僅僅依賴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網路。在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係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都是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重點闡述了不同階段的經驗和教訓,來分享在職場中所得到的心得。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現實職場中,成功不僅僅依賴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網路。在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係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都是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重點闡述了不同階段的經驗和教訓,來分享在職場中所得到的心得。
Thumbnail
以前我上班的機關有合作社,賣一寡食的、文具、生活用品,價數較俗,學生、教職員攏來買。落尾倩的店員攏是囡仔大漢,閣出來上班的「二度就業」的查某人。   有一擺in咧欲下班的時間,我去買物仔,聽in佇講:「下班轉去,閣愛煮飯,食完規厝內的工課,攏是咱查某人的代誌。」   我看in佇櫃台坐規工,誠
Thumbnail
以前我上班的機關有合作社,賣一寡食的、文具、生活用品,價數較俗,學生、教職員攏來買。落尾倩的店員攏是囡仔大漢,閣出來上班的「二度就業」的查某人。   有一擺in咧欲下班的時間,我去買物仔,聽in佇講:「下班轉去,閣愛煮飯,食完規厝內的工課,攏是咱查某人的代誌。」   我看in佇櫃台坐規工,誠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三月底終於(暫時?)結束餐飲業的計時生涯。 隨著年紀增長,心力耗費變多(因為顧慮更多、想做的事更多),體力卻變少, 不像數年前還可以一次兼三份工,我現在兼兩份就覺得累。 四月開始......
Thumbnail
三月底終於(暫時?)結束餐飲業的計時生涯。 隨著年紀增長,心力耗費變多(因為顧慮更多、想做的事更多),體力卻變少, 不像數年前還可以一次兼三份工,我現在兼兩份就覺得累。 四月開始......
Thumbnail
職場是每個人都會必經的一條路,人來人往的人流,離職與在職都是我們會經歷的過程,但這對於重感情的人或是迷茫不已的人來說跟每個離職的朋友道別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從大學開始打工到現在的我已經步入社會七年左右了,目前在第三家公司上班了,見過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這些經歷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的日常,都是
Thumbnail
職場是每個人都會必經的一條路,人來人往的人流,離職與在職都是我們會經歷的過程,但這對於重感情的人或是迷茫不已的人來說跟每個離職的朋友道別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從大學開始打工到現在的我已經步入社會七年左右了,目前在第三家公司上班了,見過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人,這些經歷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的日常,都是
Thumbnail
會和阿人認識,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工作場合中能認識到變成熟識朋友,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而能在沒有一起工作後又能持續聯絡,又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能在工作場合中認識到一個正常人,更是不容易的事。 而我們都做到了,光這樣就值得為自己鼓勵。
Thumbnail
會和阿人認識,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工作場合中能認識到變成熟識朋友,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而能在沒有一起工作後又能持續聯絡,又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能在工作場合中認識到一個正常人,更是不容易的事。 而我們都做到了,光這樣就值得為自己鼓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