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像你所處的地方。 一個地方越能進入你的內心,你的身份就與它越緊密相連。」—— Frances Mayes,《托斯卡納艷陽下》

(田中)彰化高鐵站:車站大廳。車站的屋頂呈現田埂般的起伏韻律,以花朵意象的天窗,引入光線照亮室內大廳,讓乘客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其張力。站內的站內18座弧形花柱則宛如樹林,讓微風與自然光在站內溫柔流瀉。
為什麼有些空間讓你平靜 ? 而另一些讓你焦躁不安?
你一定無數次有過這樣的感覺。有些地方,你一踏進去就覺得心情好,注意力更集中、睡得更好、身心放鬆。 但也有一些地方,讓你待不住,只想趕快離開。如果你曾經覺得某個空間像在擁抱你, 或者相反 — 排斥你,今天你將明白原因。 我們要談的是 神經建築學(Neuroarchitecture):這是一門新興科學,把設計和神經科學結合,研究空間如何影響心智。你會看到空間如何影響你的大腦、注意力、情緒,甚至健康。
1. 什麼是神經建築學?
神經建築學源自一個強大的理念:空間不是中立的。
每一面牆、每一個天花板、每一種材料都會影響你的身心 —— 幾乎總是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 建築會影響你的表現、專注力、記憶、壓力,甚至引導特定行為。
要理解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先來看大腦的兩種思考系統:
- 系統1:快速運作模式。衝動、情緒化、直覺化 —— 基於瞬間且非理性的反應。
- 系統2:慢速、分析性的思考。讓我們能理性判斷、作出有意識的決定。
那麼,哪一種系統對空間反應更大?
👉 系統1。
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分析空間,而是「感受」空間。 建築會在你理性判斷之前,先觸發情感與生理反應。 而且如今我們已經知道,不同設計元素會如何影響你的心智。
在 2023 年,一組研究者分析了超過 2,500 篇研究,得出了以下關鍵結論。
2. 設計元素與心理效應
2.1 幾何與形狀
- 曲線形狀:不管是傢俱、3D 物件、繪畫還是平面圖案,人們普遍偏好曲線。它帶來安全感、促進社交互動,並活化與美感愉悅相關的 眶額葉皮質〔註1〕,不規則窗戶也會更吸引視線。
- 尖銳角度:會活化杏仁核,讓人感到警覺、恐懼與不安。
- 對稱:幫助視覺處理,降低環境帶來的認知壓力。情感反應較少,常見於低刺激空間(如圖書館)。
- 不對稱:激發好奇心,與批判性思考增加有關。適合博物館或探索性空間。
〔註1〕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縮寫OFC),又譯為 眼窩前額皮質、眼眶額葉皮質、前額葉基底部,是位於大腦額葉前下方的前額葉皮質,是與決策的認知過程有關的一個腦區。
2.2 天花板高度
- 高天花板:帶來自由感,促進創造力、抽象思考與空間感知。
- 低天花板:幫助專注與資訊分析,但會降低環境美感。如果太低,甚至會讓人不適、影響決策。
2.3 空間比例
- 窄而高:促進專注與空間記憶,適合需要聚焦的任務。
- 寬而低:即便面積相同,也會讓人覺得更自由,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資訊記憶效果差。大教室往往導致專注力下降。
2.4 顏色與對比
- 白色、藍色、綠色:能啟動副交感神經,促進放鬆與記憶。適合需要專注的場合(如教室)。其中,綠色與舒適、平靜的關聯特別強烈(源於自然的聯想)。
- 鮮豔色彩:提升警覺與解題能力,尤其是紫、黃、紅。但長時間處於其中會引發疲勞。
- 顏色對比:有助於空間導向,特別適合醫院與機場(想想標示牌)。但不適合需要高度專注的情境,因為太容易分心。
2.5 照明
- 自然光: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改善情緒,甚至縮短住院天數,有助身體復原。
- 冷色調人工光:白天有提神作用,類似咖啡因。但晚上會抑制褪黑激素、影響睡眠(例如螢幕藍光)。
- 暖色調人工光:溫馨、放鬆,比冷光在夜晚干擾小,但仍會影響睡眠品質。
2.6 材質、植栽與質感
- 室內植物:提升專注、減輕心智疲勞。缺乏植物則會加劇壓力、影響空間感知,讓人感到侷促。
- 木材與自然元素:帶來平靜、降低心率與出汗、營造「家」的感覺,並增進認知表現。
- 水泥與金屬:雖能提升警覺,但也會活化杏仁核,讓人不安,因為缺乏環境連結感。 建議與植物或自然材質結合以降低負面影響。
你曾以為只是「美學」的東西,其實同時也是心理學。
一條邀請你走近的曲線、一個讓你覺得自由的天花板、一株讓你安靜下來的植物 —— 空間會啟發你、分散你、激勵你、擁抱你。而這並不限於大型建築或未來感設計 ,它適用於你的書桌、臥室、客廳。理解這些原則,能幫助你更有意識地設計環境。這不只是美觀或實用 ,而是讓你更有力量。
👉 你能怎麼重新配置自己的書桌、房間或工作環境,以增進專注力、記憶力或整體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Assem, H. M.、Khodeir, L. M. 與 Fathy, F. (2023)。為人類福祉而設計:神經架構與設計的整合—系統性綜述。 《艾因.夏姆斯工程雜誌》,14(6),102102。
2. Brainard, G. C.、Hanifin, J. P.、Greeson, J. M.、Byrne, B.、Glickman, G.、Gerner, E. 與 Rollag, M. D. (2001)。人類褪黑素調節的作用譜:新型晝夜節律光感受器的證據。 《神經科學期刊》,21(16),6405–6412。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或者room tour your house,
-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補充你的觀點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