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看過或正經歷這樣的狀況?
一段婚姻走到了盡頭,無論分手的過程是和平或激烈,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來說,心中最放不下的,往往是孩子。 我們開始擔心:
他們會不會因為家庭破碎而受傷?
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己不被愛了?
他們會不會因為我們的離婚而責怪自己?
他們以後會不會也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
於是,許多離婚後的爸媽會在不自覺中,進入一種「補償模式」。
這些爸媽們可能變得比以前更願意答應孩子的要求——不論是買玩具、玩手機、晚睡,甚至是說出不尊重自己的話。我們也可能過度忍讓孩子的情緒,不敢說重話、不敢設限,深怕讓孩子收到更多的傷害。
這些行為的出發點,或許是愛與愧疚的混合;但走到極端,卻可能讓孩子越來越煩躁,也讓我們筋疲力盡。
今天,想和你分享三個小建議,獻給所有在離婚後努力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朋友們。

一、補償,永遠無法取代「真正的陪伴」
很多父母會在離婚後加倍彌補孩子,給更多的物質資源:玩具、零用錢、旅行、禮物……甚至連孩子不開口的需求都主動滿足。因為我們相信:「只要給得夠多,他們就不會覺得被拋下、不會缺乏愛。」
但孩子真正渴望的,不是擁有「很多」,而是「有你」。
真正有力量的陪伴,是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你不逃避;
是他們想說話時,你放下手機去傾聽;
是你願意一點一滴去理解他們的心情,而不是用禮物來快速「解決問題」。
補償是短暫的,而情感連結才能長久地支持他們走過人生的風雨。
二、設下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教孩子如何去愛與被愛
許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已經承受太多了,再限制他們什麼的,好像太殘忍了。但你知道嗎? 界線,其實是孩子們內心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當孩子們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當他們能夠預測大人的反應,他們才會感到被保護、被引導,而不是毫無邊界地讓他們自己漫遊摸索。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被忽視或被遺棄。
舉例來說,一個明明知道不能亂發脾氣的小孩,當他發怒時卻總是被大人讓步,他的心裡不會因此更安心,反而會更不確定:
「我的情緒是不是太可怕了,連爸媽都處理不了?還是他們已經不再在乎我的感受?以前會管教我的他們,都去哪裡了?」
記住,堅定不等於冷酷。我們可以溫柔但堅定地說「不」,用界線教會孩子尊重、責任與自律,也教會他們什麼是「真正的愛」。
三、照顧你自己,是對孩子最深的支持
有太多爸媽在離婚後,把所有時間、情感與資源都投向孩子,卻忘了自己也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大小孩。
我們以為把自己燃燒到最後一刻,就是愛的表現。但事實上,當我們過得很勞累、委屈、憔悴,孩子們是知道的,甚至會潛移默化地學到:
「婚姻很恐怖」、「我需要對別人的快樂負責」、「爸媽都在為了我而裝堅強」。
相反地,當我們願意去療癒自己的傷、重建生活節奏、重新認識自己與未來。我們便正在給孩子一個最有力的榜樣:
原來人生可以跌倒,也能重新站起來;原來愛不是犧牲,而是互相照顧;原來,爸媽不是「被離婚打敗」的人,而是選擇走向更誠實、更穩定的人生的人。
離婚不是失敗,而是一段關係的完成
離婚從來不是「失敗」,它是勇敢面對真實的決定。 我們依然是值得被愛的人,一個有能力滋養自己,也滋養孩子的人。我們不需要用無止盡的補償來換取孩子們的愛,也不需要用過度委屈來證明自己的付出。
要相信,一個願意照顧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給孩子最穩固的依靠。
📩 如果你喜歡這類親子關係、情緒修復與人生轉折的真實故事與實用洞見,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會不定期分享更多關於成長、療癒與陪伴的文字,一起走在更溫柔、更有力量的路上。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