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友射手媽咪婷婷 大作【孩子願意聽的說話力:破解57種教養難題,說對一句話,教出主動參與、有自信的孩子 】分享一段話:
「比起自己想說什麼,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對方想聽到什麼
。」
這剛好呼應我近期在思考的一件事,因此這個"說法",是我想聽的,讓我深深地聽了進去!😆😆
❦ 例如觀察到孩子已滑手機好一陣子,眼睛該休息了,想提醒孩子休息。
說法一:「你整天滑手機會不會玩太久了?功課做好了沒?不要只顧著玩!」
說法二:「眼睛該休息囉~」
#核心目的一樣,但收到的"面丘"可能是天堂與地獄之別!
❦ 例如觀察到孩子學業成績不佳,學習成就低落,想給予關心或協助。
說法一:「你這成績再爛下去該怎麼辦?你自己不覺得擔心嗎?要不要去補習?」
說法二:「這樣的成績你也很難受吧?是不是遇到什麼學習困難?」
雖然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自己想說的,暢所欲言,無所顧忌,真的很爽!
但說話的核心目的是什麼?
從結果論來看,能達到(說話的)目的,還是比較舒心吧?!
那就先心胸寬大地思考一下:『對方想聽到什麼?』用對方想聽的話語來訴說,結果可能是兩造皆歡喜!
就像格友藍斑海豚 在大作【After the Third Knock/三次敲門/AI音樂/她與我 】中MV歌詞提到的:
不同的敲門聲,有不同的語氣,有的像命令,有的像陪伴,你怎麼敲,我就怎麼答。

令人賞心悅耳的話語 (小昕咒語Copilot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