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聽你說說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四個多月之前,和朋友做了一檔內容,名稱是「我想跟你說說話」。

因為自己是說話的主角,希望可以和人分享一些想法或思考,所以取名為「我想跟你說」。

最近發現,有效的「跟你說」的前提是「聽你說」,是出於對溝通對象的理解與同理。

還記得,在和朋友談及製作這檔內容的起心動念時,我曾說到——因為自己過去曾經歷了一段低潮的時刻,當時,我找了許多在不同人生階段認識的朋友聊天,而在互動中,常常發現他們的想法與見解非常有幫助,聽著聽著,就會讓我有種近乎體驗到Aha-moment(頓悟時刻)、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正好,我那許多的朋友,都是長輩與前輩。我想,不同的人生體驗或者足夠的生命資歷,對於他人或後輩而言,真的十分寶貴。

如果一個人的故事或體驗,可以成為另外一群人的養分,那麼,如果可以分享更多的故事或經歷,應該會是很有意義的吧。



這些年,不管是內容製作,或者是與人的私下互動,時常聽著聽著、說著說著,就會突然察覺到:其實多數人,甚至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話想說。

若更精確一點,也可以說,我們都希望有人可以聽自己說話、希望自己可以被誰聽懂。被理解、接納與共情,或許可以說是人所賴以維生的重要需求之一。就像是海上鋼琴師與他的小號手朋友,小號手支持朋友的決定,不是因為認同,而是出於理解。

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投射對象,以指點的方式(且時常包裝為「分享」),透過不斷地說——說自己的見解、說自己的建議,期望甚至強迫對方依照自己的想法行動……,而他們所說的,時常是自己出於各種因素而沒能落地實踐的事情、那些幾乎反映了他們對自身的期許、不滿或擔憂。

比如說,前一陣子和朋友聊天時,我時常會告訴對方:ㄟㄟ,我覺得每天寫文章很棒,可以累積與反思與鍛鍊思考能力(下略五百字……),你應該也要試試看!

其實,想要動手寫字的人,從來都是我自己。



又比如,可能曾有人問你說:你現在選擇這樣的方式生活,等到你九十歲時,回頭看看,會不會覺得自己不夠成功?你現在選擇安逸的工作,五年之後,會不會發現自己沒有留下任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呢?你選擇去澳洲打工渡假,沒有進入到台灣職場,少了兩年累積資歷的時間這樣好嗎?你現在拒絕結婚生小孩,等到四十歲,變成高齡產婦了怎麼辦?

類似的問題或對話可以不斷延伸、不斷擴大。

許多時候,我們透過「對別人說」來說服自己;而那許多對於他人的評論與建議,其實都是自身欲望或願望的投射。

或許,此刻的我們早已熟知:不要拿著自己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去匡定別人,特別是不同的世代,畢竟不同時代的人類就是面臨著不同的考驗。那麼,是否更不應該把自己課題與焦慮投射到別人身上呢?



寫到這裡,想分享 洪七寫的一篇關於身心靈工作的心理狀態分析,特別是關於「自尊感的缺乏造就權威上癮」症頭的探討:

許多「嚴師」經常會以「罵哭顧客」為傲,以為這代表打到客人的痛點、抑或可彰顯自己的見解透徹。然而很多時候,這只是身心靈工作者不願花更多時間精力對客人負責的手段罷了。

另外,許多身心靈工作者誤將權威等同於能力,以為無法幫助眼前的客人,就等於失去權威,就等於能力不足。這時許多助人工作者會逞強,甚至用權威來掩飾自己的不安。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身心靈工作者其實是自我感、自尊感缺乏的。他們可能本來在職場受雇於人、經常看人臉色,或是在其他生活領域並不順遂,而身心靈工作則可以讓他們翻轉立場,讓他成為能給人意見的老師。這時,搖身一變成為老師的他們,就越加難以割捨權威的誘惑了。

雖然文章談到的「身心靈工作者」是相對明確的對象,看似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不過,這樣出於對權威的掌控欲望在自我認知失調狀態下,對於他人或者外在世界的回應方式,卻也是很好的提醒——小心別成為那樣的角色。

畢竟,好好說話的前提,是好好聽別人說話。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很喜歡聽別人說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因為不同的故事,總是讓我覺得我又過了另一個人生。聽故事的時後,我全神湩注。我享受對方講話中的喜、怒、哀、樂。在故事後,我會問他一些問題。瞭解她的思考邏輯。然後再慢慢講我的故事。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當對方知道你為什麼找他,也知道你在說什麼,接下來就是直接說出,你希望對方給你什麼回應。 比如你需要對方聽完給意見,但你沒有先說,那麼對方可能就是用,聽聽就好的心態回應你,如果你需要具體的幫忙,但又不知道對方能怎麼幫你,就直說你需要一些幫助,但我不知道從哪開始。 明確、直接、具體的溝通,是一種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比如你正要說一件事,結果對方一句「我懂」就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經驗,或是說一句「說到這個」就改變了話題說起來,但是你還有話沒說完,因此容易感覺對方沒在聽我說話。 這情況對方搶話滔滔不絕講起來時,你可能也無心聽下去,結果雙方都沒在聽,最後草草結束聊天。 聊天是一種藝術,而「不插話」與「話說完
Thumbnail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
Thumbnail
因爲如果以自己想說的順序為主,就變成你自己是主角,對方只是在聽你說,所以打完招呼後,聊聊最近發生的事,一邊找對方想說的事,直到對方自己開心的說起來時,就表示問對了。 接下來就是順著對方回應,等對方說夠了,會開始接受你額外的問題,這時你再問你想問的問題。 提問順序的重要性 進行聊天的藝術,不
Thumbnail
平常越不說話的人,可能想法才是最多的人,你可能問對問題,對方突然就開始滔滔不決的說起自己的故事,畢竟人都喜歡說,不喜歡聽,如果你都能好好的傾聽,又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有誰會不喜歡你呢? 當然不是教你當個情緒垃圾桶,而是了解一場能交心的對話是什麼模樣,自行運用。 每個問題都像一扇門,如果能打開,
Thumbnail
你可能有跟別人講話講完身心俱疲的經驗,同樣的應該也有別人讓你覺得跟他說完話後,覺得身心愉悅想下次再找對方,這是因為對方說話的方式是讓你做主角,因此總能讓你暢所欲言。 會認真聽你說話且有智慧的回應,自然就卸下心防,如果我們學會這樣聊天的能力,人生一定更順遂。 讓對話成為一場心靈的舞蹈 在這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很喜歡聽別人說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因為不同的故事,總是讓我覺得我又過了另一個人生。聽故事的時後,我全神湩注。我享受對方講話中的喜、怒、哀、樂。在故事後,我會問他一些問題。瞭解她的思考邏輯。然後再慢慢講我的故事。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當對方知道你為什麼找他,也知道你在說什麼,接下來就是直接說出,你希望對方給你什麼回應。 比如你需要對方聽完給意見,但你沒有先說,那麼對方可能就是用,聽聽就好的心態回應你,如果你需要具體的幫忙,但又不知道對方能怎麼幫你,就直說你需要一些幫助,但我不知道從哪開始。 明確、直接、具體的溝通,是一種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比如你正要說一件事,結果對方一句「我懂」就開始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經驗,或是說一句「說到這個」就改變了話題說起來,但是你還有話沒說完,因此容易感覺對方沒在聽我說話。 這情況對方搶話滔滔不絕講起來時,你可能也無心聽下去,結果雙方都沒在聽,最後草草結束聊天。 聊天是一種藝術,而「不插話」與「話說完
Thumbnail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
Thumbnail
因爲如果以自己想說的順序為主,就變成你自己是主角,對方只是在聽你說,所以打完招呼後,聊聊最近發生的事,一邊找對方想說的事,直到對方自己開心的說起來時,就表示問對了。 接下來就是順著對方回應,等對方說夠了,會開始接受你額外的問題,這時你再問你想問的問題。 提問順序的重要性 進行聊天的藝術,不
Thumbnail
平常越不說話的人,可能想法才是最多的人,你可能問對問題,對方突然就開始滔滔不決的說起自己的故事,畢竟人都喜歡說,不喜歡聽,如果你都能好好的傾聽,又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有誰會不喜歡你呢? 當然不是教你當個情緒垃圾桶,而是了解一場能交心的對話是什麼模樣,自行運用。 每個問題都像一扇門,如果能打開,
Thumbnail
你可能有跟別人講話講完身心俱疲的經驗,同樣的應該也有別人讓你覺得跟他說完話後,覺得身心愉悅想下次再找對方,這是因為對方說話的方式是讓你做主角,因此總能讓你暢所欲言。 會認真聽你說話且有智慧的回應,自然就卸下心防,如果我們學會這樣聊天的能力,人生一定更順遂。 讓對話成為一場心靈的舞蹈 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