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 提案前查資料、對齊、預演,結果主管說:「邏輯太跳、沒聚焦」。
- 規劃時按SOP走,照舊流程跑完,結果結案會議上,大家都說「怎麼沒想到風險這麼大」。
- 協調跨部門時提前打招呼、寫明細、寄信 cc,結果對方說:「你沒有真正理解我們需求。」
你愣住了。
因為你很確定——我沒做錯。但問題,還是來了,而且一來再來。

那些沒做錯的努力,為什麼沒有用?
我們以為照規矩走、把事做完,就應該不會出錯。
但職場上真正讓你卡關的,往往不是錯誤,而是盲點。
你沒做錯任何事,但你沒看到真正該做的事。
你沒看見什麼?
💡 你沒看見的是——別人在意的,其實不是你做的這一塊
主管想要你「提綱挈領」,你卻一頁頁講細節;
跨部門想「一起解決問題」,你卻只提供資料不是對話。
你交出努力,但對方要的是理解。
💡 你沒看見的是——情境已經變了,但你還在用舊方法
以前只要產出報告就好,現在要你能說會報、有策略眼光。
以前你是追進度的人,現在你是要看全局的那個人。
你還在「做事」,但對方在看「做法對不對」。
💡 你沒看見的是——你認為理所當然的,其實只是你自己的慣性
你以為「這樣講比較清楚」,對方卻覺得你語氣咄咄逼人;
你以為「照流程走就好」,對方卻等著你主動釐清風險。
你以為你很小心,但事實是你沒換角度想。
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忽略?
因為這些盲點都藏在我們最熟悉的地方。
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用過去的經驗判斷當下。
而且,看見盲點很難。
它挑戰我們的自尊,刺激我們的不安,甚至讓我們覺得「是不是我不夠好」。
所以我們寧可相信:是別人不懂我,是時機不對,是運氣不好。
但這樣的逃避,換來的是什麼?
重複卡關、別人的沉默、自己的懷疑,還有…愈來愈深的無力感。
看見盲點,不是要你否定自己,而是提醒你有更多可能
你其實已經很努力了。
但努力的方向若有偏差,越用力只是越遠離解方。
真正的突破,往往不是來自「再更拼一點」,而是來自:
「我是不是有什麼沒看見?」
🌱 小小練習:當你又被打回票時,不妨停下來想:
- 對方在意的是什麼層次的東西?(想法、邏輯、溝通方式、角色認知…)
- 我是否太依賴自己的直覺或習慣?
- 我是不是少了一步:確認對方要的是什麼?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就是幫你照見盲點的光。
結語:
你沒做錯,但問題還是一再發生,因為你習慣看自己做了什麼,
卻沒練習看對方真正要的是什麼。
職場不是考試對錯,而是一場持續對齊的練習。
找到那個「看不見的落差」,你就能開始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