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資深企劃小茹,最近總覺得有些「說不上來的挫敗」。
這次她花了兩週時間準備一份提案,查資料、排版、加強視覺效果,還自己練了三次簡報。她覺得自己做得「應該還不錯」,甚至比前幾次還認真。
結果,客戶開完會只說一句:「還是沒有打到我們的痛點。」小茹回到座位後一臉茫然。她低頭翻著自己的簡報檔,不斷想:「到底哪裡不對?我明明都照著過去的方法做,為什麼這次不行?」
她沒有發脾氣,也沒有放棄,只是像很多職場人一樣——繼續努力、繼續照做、繼續在不明所以中重複慣性。

🌀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見真正的落差」?
- 我們看到的,常是表象
客戶說「不夠打動人」,我們直覺以為是「視覺不夠美」,就去改顏色、改字體,卻沒看到真正落在「訊息是否對準痛點」。 - 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直覺與經驗
「我之前這樣講,大家都點頭啊!」、「我覺得這樣講比較清楚。」 但這些「我覺得」,可能只是自己的慣性。 - 我們怕犯錯,把落差當失敗
一看到和預期不同的結果,就內心自責:「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是不是我能力不夠?」 但落差不是錯,是方向不準確的提醒。 - 我們逃避模糊與未知
改簡報、重做美編容易,但去問客戶「你真正想要的效果是什麼?」這樣的開放探索,會讓人焦慮。因為模糊、沒把握、不確定,我們寧可略過。
✅ 成長的第一步:先看到「真實的落差」
「我做得還不錯」不代表「我做對了方向」。
成長,不是靠更努力,而是看得更清楚。
從「我覺得我有努力」轉向「我現在在哪裡、跟我要到的地方差在哪」,這就是落差意識。
像小茹後來慢慢釐清:
這次她太關注產品優勢,卻忽略客戶當下最想解決的是品牌在市場的「轉型焦慮」——她談技術,客戶想要的是戰略。 這不是對錯,而是需求錯位。但如果她沒靜下來反思,就會繼續怪客戶挑剔、怪主管沒支持。
🔍 拆細落差,才有突破口
小茹開始把整個提案流程拆開來看:
- 為何一開始只聚焦產品,而不是市場定位?
- 為何簡報裡沒放入客戶競品對照?
- 為何開場直接介紹功能,而不是先共鳴對方的轉型痛點?
每個問題背後都是一個「小落差」——她不再對著「這提案不行」這種籠統焦慮,而是能針對每一點做出改善。
下一次,她不求完美,只設定一個小挑戰:讓簡報前3頁就能讓客戶說出一句「這就是我們的困擾」。
✅ 一句話總結
看不見落差 → 永遠在原地打轉;
看得見落差 → 開始找到方向; 拆得細落差 → 才能逐步突破。
真正的成長,不是你比昨天多努力,而是你開始比昨天看得更準、拆得更細、走得更對。
從看清落差開始,你的行動,才會真的開始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