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見「真正的落差」?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明明感覺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哪裡不對";這樣的時刻,你一定也曾經歷過

開會時聽到一個提案,內心有點疑惑,卻因為怕自己講錯、怕氣氛尷尬,於是選擇沉默; 寫完報告交出去,主管回:「這次怎麼沒有新東西?」你才驚覺,自己又照著去年的方式在做事。

其實你不是不努力,只是——大腦偷偷走了安全路線

raw-image

🧠 大腦有兩種思考導向:保護自己,或突破自己

人在面對工作時,大腦常啟動兩種完全不同的運作模式:

第一種是「心理安全」導向,大腦的任務是:保護你別出錯

它會自動搜尋過去熟悉的做法、可預測的流程、被主管肯定過的標準答案。這樣比較不容易出糗,不會讓人覺得你沒準備好,也不會意外踩到地雷。

第二種是「看見落差」導向,大腦的任務是:找出哪裡還可以更好

這時它會開始感知矛盾、主動探索未知、不怕挑戰自己習慣的框架,因為它想進步,想突破眼前的限制。


🌱 工作中常見的兩種選擇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

🌀 你準備了一份報告,時間不多,就用了上次主管稱讚過的架構再調整一下。你告訴自己「這樣比較穩」。但報告交出去後,卻被點出內容太熟套、沒有新觀點。

🌀 你發現客戶回饋數據有點異常,本來想再挖深一點,但想到會牽涉其他部門,擔心開會時講出來會惹麻煩,就先放著。等到事情爆出來,才發現早就有人發現不對勁,只是大家都「覺得不是自己該說」。

🌀 一位新同事提出一個不同的做法,你直覺認為「這之前做過沒用」,於是沒有細問對方為什麼這樣想。後來才知道,對方是根據一個你沒注意到的新使用情境重新設計的,但你早就錯過了傾聽與改變的機會。

這些選擇,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保護自己


🔍 心理安全讓我們尋找「已知」,但看見落差需要面對「未知」

心理安全不是壞事。當我們覺得被接納、不怕犯錯,就更容易專注、發揮穩定性。但如果我們只待在安全範圍,就很難看到潛藏的問題,更難發現真正的突破點。

例如:

  • 學生學數學,如果只練自己會的題型,每次都拿高分,表面看起來很會,但實際上沒有學到新東西。
  • 主管提案時,如果只沿用去年得過獎的內容,不願檢討那些「其實效果沒有那麼好」的細節,就會錯失改進的機會。
  • 專案檢討會上,如果大家只談流程走完了,沒人敢說實話:「其實用戶根本沒感覺到改變」,那這場會也只是例行公事。

而「看見落差」的關鍵,就是願意去面對這些不舒服但真實的訊號


💡 怎麼做,才能在安全與探索之間取得平衡?

試著在心裡保留一個提問:「我現在,是不是只想讓自己看起來沒錯,而不是想看見真正的問題?」

  • 當你想照舊提案,先停一下,問問自己:「這次有沒有什麼地方,其實可以挑戰過去的做法?」
  • 當你感覺某個合作環節有問題,但又猶豫要不要說,試著改成提問:「我有一個觀察,想聽聽大家怎麼看?」
  • 當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點子下了直覺判斷「這不行」,先問:「我是不是沒看見對方思考背後的邏輯?」

✨ 結語:從「確定感」轉向「探索感」

我們的大腦喜歡確定感,因為那代表我們有掌控、有方向、不會被指責。但唯有冒險去探索那些看不見、還沒解的差距,才能真正學到新東西、做出新改變。

成長不是拋下安全感,而是在心理足夠穩定的情況下,開始質疑自己熟悉的東西,打開探索未知的勇氣

所以,下一次當你又想「照原樣交差」,試著多看一眼:

「我還漏看了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會不會有我沒發現的落差?」

這個提問,會是你走出舒適圈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8會員
399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9/10
小茹,最近總覺得有些「說不上來的挫敗」。 真正的卡關,不是沒做事,而是沒看對問題。別再怪自己無能,先看清「現在與理想的差距在哪」,改變才會有出口。
Thumbnail
2025/09/10
小茹,最近總覺得有些「說不上來的挫敗」。 真正的卡關,不是沒做事,而是沒看對問題。別再怪自己無能,先看清「現在與理想的差距在哪」,改變才會有出口。
Thumbnail
2025/09/10
🚪為何時間總是不夠? 結論總是不清? 問題一直重複,其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沒看到真正的落差。學會看見落差、拆解落差,就能突破慣性循環,讓每一步都靠近成長。
Thumbnail
2025/09/10
🚪為何時間總是不夠? 結論總是不清? 問題一直重複,其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沒看到真正的落差。學會看見落差、拆解落差,就能突破慣性循環,讓每一步都靠近成長。
Thumbnail
2025/08/27
在職場遇到挑戰時,焦慮常常來自內心對差距的放大。RULE 幫你連結感受,LIFT 幫你轉換思維,GAPS 幫你看清現實差距。從情緒到語言再到定位,三步讓壓力不再只是打擊,而能成為成長的座標。
Thumbnail
2025/08/27
在職場遇到挑戰時,焦慮常常來自內心對差距的放大。RULE 幫你連結感受,LIFT 幫你轉換思維,GAPS 幫你看清現實差距。從情緒到語言再到定位,三步讓壓力不再只是打擊,而能成為成長的座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這種差異不在於誰對理論的理解更深,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品質。 無論你是經理過什麼樣的問題,例如經常為情所困性、在生活中猶豫不決、或感到莫名孤獨,都可以參與《豐盛金流藍圖》的探索。
Thumbnail
這種差異不在於誰對理論的理解更深,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品質。 無論你是經理過什麼樣的問題,例如經常為情所困性、在生活中猶豫不決、或感到莫名孤獨,都可以參與《豐盛金流藍圖》的探索。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