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感覺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哪裡不對";這樣的時刻,你一定也曾經歷過:
開會時聽到一個提案,內心有點疑惑,卻因為怕自己講錯、怕氣氛尷尬,於是選擇沉默; 寫完報告交出去,主管回:「這次怎麼沒有新東西?」你才驚覺,自己又照著去年的方式在做事。
其實你不是不努力,只是——大腦偷偷走了安全路線。
🧠 大腦有兩種思考導向:保護自己,或突破自己
人在面對工作時,大腦常啟動兩種完全不同的運作模式:
第一種是「心理安全」導向,大腦的任務是:保護你別出錯。
它會自動搜尋過去熟悉的做法、可預測的流程、被主管肯定過的標準答案。這樣比較不容易出糗,不會讓人覺得你沒準備好,也不會意外踩到地雷。
第二種是「看見落差」導向,大腦的任務是:找出哪裡還可以更好。
這時它會開始感知矛盾、主動探索未知、不怕挑戰自己習慣的框架,因為它想進步,想突破眼前的限制。
🌱 工作中常見的兩種選擇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
🌀 你準備了一份報告,時間不多,就用了上次主管稱讚過的架構再調整一下。你告訴自己「這樣比較穩」。但報告交出去後,卻被點出內容太熟套、沒有新觀點。
🌀 你發現客戶回饋數據有點異常,本來想再挖深一點,但想到會牽涉其他部門,擔心開會時講出來會惹麻煩,就先放著。等到事情爆出來,才發現早就有人發現不對勁,只是大家都「覺得不是自己該說」。
🌀 一位新同事提出一個不同的做法,你直覺認為「這之前做過沒用」,於是沒有細問對方為什麼這樣想。後來才知道,對方是根據一個你沒注意到的新使用情境重新設計的,但你早就錯過了傾聽與改變的機會。
這些選擇,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我們習慣保護自己。
🔍 心理安全讓我們尋找「已知」,但看見落差需要面對「未知」
心理安全不是壞事。當我們覺得被接納、不怕犯錯,就更容易專注、發揮穩定性。但如果我們只待在安全範圍,就很難看到潛藏的問題,更難發現真正的突破點。
例如:
- 學生學數學,如果只練自己會的題型,每次都拿高分,表面看起來很會,但實際上沒有學到新東西。
- 主管提案時,如果只沿用去年得過獎的內容,不願檢討那些「其實效果沒有那麼好」的細節,就會錯失改進的機會。
- 專案檢討會上,如果大家只談流程走完了,沒人敢說實話:「其實用戶根本沒感覺到改變」,那這場會也只是例行公事。
而「看見落差」的關鍵,就是願意去面對這些不舒服但真實的訊號。
💡 怎麼做,才能在安全與探索之間取得平衡?
試著在心裡保留一個提問:「我現在,是不是只想讓自己看起來沒錯,而不是想看見真正的問題?」
- 當你想照舊提案,先停一下,問問自己:「這次有沒有什麼地方,其實可以挑戰過去的做法?」
- 當你感覺某個合作環節有問題,但又猶豫要不要說,試著改成提問:「我有一個觀察,想聽聽大家怎麼看?」
- 當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點子下了直覺判斷「這不行」,先問:「我是不是沒看見對方思考背後的邏輯?」
✨ 結語:從「確定感」轉向「探索感」
我們的大腦喜歡確定感,因為那代表我們有掌控、有方向、不會被指責。但唯有冒險去探索那些看不見、還沒解的差距,才能真正學到新東西、做出新改變。
成長不是拋下安全感,而是在心理足夠穩定的情況下,開始質疑自己熟悉的東西,打開探索未知的勇氣。
所以,下一次當你又想「照原樣交差」,試著多看一眼:
「我還漏看了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會不會有我沒發現的落差?」
這個提問,會是你走出舒適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