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位在外商企業的資深副總客戶,習慣在每次董事會前失眠。
她告訴我:「我一直在想,如果簡報某個數字被問倒怎麼辦?如果市場突然出現黑天鵝事件,我該怎麼回答?」
她以為自己是在「負責」,但其實,她不斷在腦中模擬最壞情境,導致精神被焦慮消耗殆盡。真正的工作效率,反而被焦慮偷走了。這正是很多高階主管常見的「焦慮陷阱」:把焦慮當成責任感,以為自己是在掌控未來,但其實只是把能量浪費在不可控的事上。
焦慮的錯覺,正在消耗你的領導力
焦慮,往往不是因為外在挑戰本身,而是因為「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面對」。
我們以為不斷擔心,就能找到預防最壞結果的方法;但事實上,焦慮只是一種「假裝我很盡責」的習慣。
真正的成熟,是承認:
👉 未來本來就不可控。
👉 真正能控制的,只有「此刻的心態」與「我能準備好的能力」。
就像孩子面對「恐怖箱遊戲」時,不可能打開每一個箱子來驗證安全,他能做的,是告訴自己:「我可以,我不會一個人,還有人在旁邊支持我。」
從「不可控」到「可控」:三個關鍵轉變
- 分清楚焦慮 vs.謹慎
問自己:我現在擔心的事,是我能改變的嗎?還是只是腦中無限放大的「假設」?
如果是「假設」,就放下它,別再餵養焦慮。 - 把能量放在「可控的練習」
與其焦慮,不如投入在能鍛鍊能力的地方。準備更清晰的簡報、建立更強的團隊支持系統,才是真正的底氣。 - 給自己一句「安全感咒語」
在進入關鍵會議或決策前,默念:「無論發生什麼,我有能力面對,也不會孤單。」
這能幫助你把注意力從「不可控的未來」,拉回「可控的此刻」。
領導者真正的強大,是敢於不對所有事負責
焦慮不等於責任。真正的責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影響的地方。
別讓焦慮變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折磨」。
當你選擇相信自己,而不是無止境地懷疑,你會發現:能量開始回流,你的團隊也會因為你的穩定,而更安心。
🤝 如果你也是容易焦慮的領導者,下一次壓力來臨時,你最想先嘗試的是—
A. 停下來,問自己:「這件事現在可控嗎?」
B. 把焦慮的力氣轉化成行動,把能量放在能準備的地方。
C. 建立「安全感咒語」,幫自己歸位。
👉 留言告訴我,你會先選哪一個?💬
你的分享,也許能成為另一位領導者的力量。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讚或分享,讓更多領導者知道:能給自己多一點信任,少一點負擔——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強大。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