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高階主管以為自己最大的挑戰,是市場的不確定性、組織的競爭,或是目標壓力。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最消耗能量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內心那個永遠焦慮不安的聲音。
我在輔導企業領導人時,常聽到這樣的分享:
- 有位總經理,每晚睡前都忍不住腦內「轉劇本」,不斷預演明天可能發生的最壞情境,結果失眠到凌晨三點。
- 有位副總,在專案還沒開始前,就花大量時間想像可能的風險,結果把自己和團隊都搞得緊繃,專注力卻下降。
- 還有一位創辦人,明明團隊表現不錯,但只要有一個小錯誤,他就立刻陷入「是不是整個方向都錯了」的焦慮迴圈。
為什麼領導者會「焦慮上癮」?
因為我們太習慣把焦慮當作責任:
- 覺得「先擔心」才算盡到領導的本分。
- 覺得「想清楚所有未知」才不會出錯。
- 覺得「沒有準備好」就代表不稱職。
結果,就像伸手進「恐怖箱」的孩子一樣——明明裡面只是軟膠球,卻因為自己和旁邊人的暗示,把恐懼放大到極致。
這樣的內耗有三個後果:
- 決策遲緩:過度擔心未知,導致無法快速行動。
- 情緒外溢:領導者的焦慮,會傳染給團隊,降低士氣。
- 失去期待感:當未知只剩下恐懼,創新與挑戰的動能就會被消磨殆盡。
如何走出「焦慮上癮」的循環?
焦慮不會因為你想更多而消失,只會因為你做了可控的動作而減弱。以下三個方法,特別適合領導者:
- 辨識強迫思考
當腦中不斷重播負面劇本時,提醒自己:這些念頭不是解答,只是習慣。學會和念頭保持距離,而不是立刻行動去「解決它」。 - 專注可控
問自己:「這件事裡,現在我能掌握的具體行動是什麼?」——寫下來,並把能量放在這些事情上,而不是虛構的最壞情境。 - 設定「焦慮止損點」
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例如:今天我允許自己為某件事擔心 30 分鐘,但之後就要轉換到具體行動。領導不是無止境地想,而是適時地決定。
真正的盡責,是照顧好自己
我常對高階主管說:真正成熟的領導力,不是掌控所有未知,而是帶著未知前行的勇氣。
甘地曾說過:「我所關注的不是恐懼,而是如何帶著恐懼繼續走路。」
你的焦慮,或許不會消失,但它可以成為你行走的背景聲,而不是主旋律。
📌 如果你也在職場中感受到「焦慮上癮」的拉扯,請在留言告訴我:
A. 你最常焦慮的是——未知的市場 / 團隊的執行力 / 自己的判斷?
B. 你會用什麼方法來中斷焦慮?——寫下行動清單 / 找人討論 / 運動轉換情緒?
👉 你的分享,可能會幫助到另一位也在焦慮中的領導者。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讚或分享,讓更多領導者知道:焦慮不是責任,而是需要被看見的習慣。願我們都能在未知中,帶著勇氣前行。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