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讀不回」很讓人傷心;其實痛苦來自於「模糊」,而斯多葛哲學教你如何「看清」。
當你因為一則沒有回覆的訊息而焦慮不安時,問自己:
「你確定你看清楚了嗎?」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斯多葛學派裡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清晰度(PhantasiaKataleptike),這是指「心靈圖象的精確與真實」。
斯多葛哲學認為,我們在接收到感官資訊與做出判斷之間,有兩個關鍵步驟:
- 檢驗這個印象的清晰度
- 決定是否同意它。
這讓你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插入理性喘息的空間。
什麼是「清晰」?從具象到抽象的比喻
- 相機對焦:一個模糊的失焦畫面,你看到的是一片光影,但無法辨識主體;一個精準對焦的畫面,你看到的是清晰的細節與輪廓。
- 雷達螢幕:螢幕上的模糊光點,你無法判斷它是飛機、鳥群,還是單純的雜訊;一個清晰的訊號,能精準描繪物體的形狀、速度與位置。
- 樂器調音:未經調音的吉他發出走音的聲響;精準調音後的吉他,每個音符都清脆而準確,回歸它應有的音高。
這些比喻共同傳達了一個核心思想:清晰是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當你的心靈無法對焦、雷達無法辨識、音準不對時,你所依賴的判斷都是無效的。
「清晰度」挑戰了什麼?
「清晰度」這個概念,直接挑戰了我們「想當然耳」的本能反應。它逼迫你把「感覺」看得更清楚,強迫你將整個事件拆分、看看哪些是感知到的事實,哪些是內心自動給予的判斷。
舉例來說,當你因為「沒回訊息」感到傷心,這是一個清晰無誤的事實嗎?斯多葛學派會引導你問自己:
- 事實是什麼?手機螢幕上沒有新的回覆。
- 我的觀點是什麼?他不在乎我,我被忽略了。
- 哪些是猜測?他可能在生氣、他可能不想再理我。
透過這個拆解,你就會發現,「沒回訊息」與「他不在乎我」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前者的清晰度很高,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後者只是你基於模糊印象和猜測而給予的觀點,它的清晰度很低,因此不值得你完全同意並為此感到痛苦。
「清晰度」的現實:工具而非目的
斯多葛哲學認為:
只有對一個清晰無誤的印象,我們才能給予完全的同意。
但現實是,我們不可能找到一件完美的、毫無疑問的清晰事件。生活總是要繼續,我們也不可能因為一點不確定性就停滯不前。因此,「清晰度」最終變成了一種判斷的工具,而非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的。
我們追求的是盡可能的清晰,而不是被完美主義的清晰度所束縛。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境,設定不同的清晰度要求。
人際關係中如何運用清晰度?
在面對衝突時,先將「對方做了一件事」的事實與「我感覺被冒犯」的判斷分開。為對方的行為找理由,是不可靠的、完全是用猜的;剝離猜測、看看事件本身是什麼,才能不被情緒影響。
---
Link to the updated article version by Obsi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