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時光,若沒有一點甜香與細膩口感的陪伴,總覺得少了什麼。中秋節近了,台北朋友開始送來月餅,吃的東西變多了。對我來說,今天的綠豆椪就是最理想的「寫文章的點心」。那層層酥皮堆疊出的溫柔,不僅滿足了嘴裡的味蕾,更像是給腦袋加油打氣的一份慰藉。

綠豆椪,外皮輕盈,輕輕一咬,便能聽見細碎的「咔嗒」聲響,宛如紙張翻頁般的清脆。裡頭的餡料是細緻綿密的綠豆沙,入口即化,帶著淡淡豆香與恰到好處的甜,讓人覺得不膩、不急躁。偶爾,還會遇到夾心的鹹蛋黃或肉鬆,那股鹹香的點綴更添層次,好似文章裡忽然冒出的轉折,出乎意料卻耐人尋味。
寫作的時候,靈感常常不是直線前進的,它會停滯、會打結,甚至會在腦中打轉好久。這時候,伸手拿一顆綠豆椪,輕輕掰開,指尖感受到鬆軟與層次,口裡嚐到甜鹹交錯的滋味,心情也隨之鬆開。就像文章裡的一句妙語,讓思緒突然被喚醒,靈感的水流重新湧出。綠豆椪適合搭配茶。配上香濃的紅茶,剛好平衡它的甜潤。尤其在午後的光線裡,筆電鍵盤「答答」作響,一口茶,一口綠豆椪,文字便不知不覺地流淌下來。甜味刺激著腦袋,茶香安撫著心緒,這樣的搭配,像是一場最簡單卻深刻的儀式。
更有趣的是,綠豆椪本身也像一篇小品文。外表樸實,不張揚,卻藏著細膩的結構。皮與餡的比例就像文章的節奏,必須拿捏得精準;若皮過厚,顯得冗贅;若餡過甜,容易壓過細節。唯有平衡,才能讓人一口接一口,還願意再回味。這正像我寫文章的心境,不求華麗,只求恰到好處。
朋友問怎麼回禮?一箱梨吧!我想。打個電話,向中部的朋友訂箱梨送給台北的朋友,這樣剛剛好,既還了兩邊的情,自己也得到好吃的,兩全其美。
午後的小確幸,往往不是來自繁複的饗宴,而是一顆綠豆椪、一杯熱茶,再加上一段專注的文字時光。它提醒我,寫作不必急躁,就像細細咀嚼豆沙,慢慢沉澱,最終總能化成柔和卻堅實的養分。
對於愛文字的人來說,綠豆椪不只是一種點心,它更像是一位靜靜陪伴的朋友。它不催促、不喧鬧,只是默默地在桌角等候,當靈感乾枯時,給我一口甜美;當字句迷茫時,給我一份安穩。這樣的午後,有綠豆椪在,寫文章的過程,也因此變得格外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