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常在職涯探索中聽到有人在迷惘時去做測驗,想看看自己更適合什麼;有人選擇透過職涯諮詢,試著把腦中凌亂的思緒梳理清楚;甚至有人嘗試用 AI 工具,模擬不同的選項與可能。這些資源愈來愈多,就像是一張張地圖,幫助我們找出潛在道路,也帶來一種安心的感覺。彷彿在茫然的路上,有了更多可以依循的線索。
這些資源確實帶給許多人幫助。有人透過測驗,第一次發現到自己其實需要更多「安靜的時間」;有人在諮詢過程中,發現原來一直渴望更有挑戰的舞台;也有人和 AI進行對話,並且在過程中找到了多種的職涯可能選項後,才敢真正嘗試轉換跑道。
這些服務與工具幫助我們——讓我們有機會以不同的提問方式,找到思考起點。不過,當自我探索的話題越來越盛行時,我也常在交流裡聽到有人用一句「因為測驗結果告訴我,我就是這樣的人」來介紹自己;沒錯,這樣的共同語言,確實能快速在陌生的環境裡建立安全感,加速彼此的距離,甚至找到共鳴。那種被理解、被接住的感覺,往往讓人覺得很輕鬆。
但有時候,這樣也會讓我有些擔心。因為工具原本只是參考,卻很容易在過程中被合理化,成為限制自己的理由。例如,
有人會說:「測驗說我是比較安靜性格,所以不太適合做溝通類型的工作。」
也有人說:「報告上寫我重視穩定,所以變動太大的環境我沒有考慮。」
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把一些可能性關在了門外。
這也會讓人多少有些擔心,因為這些結果其實更適合當作提醒,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傾向,或在迷惘的時候提供方向。但它們絕不是「完整的自己」。
畢竟,人比任何一份報告都更複雜,也更具彈性。若把測驗當成算命般的真理,或把結果當作拒絕嘗試的理由,那麼職涯的旅程只會越走越窄。
真正能引領方向的,仍然要回到生活與心。
是那些日常裡真實存在的感受:
當你在做一件事時,是否覺得時間飛快?
當你身處某個環境裡,是否感到自在與被支持?
當你完成一個任務時,是否有由衷的喜悅與能量?
這些瞬間,比任何測驗報告都更能揭示你在乎什麼、適合什麼。
所以,在使用這些資源時,不妨提醒自己:
- 不要急著給自己貼標籤,而是把它當作一種探索的線索;
- 不要把結果當成「合理化不嘗試」的理由,而是視為「啟動另一種可能」的起點;
- 更不要忽略內心的聲音,因為那才是能陪你走得更遠的指南針。
職涯探索從來不是尋找一個標準答案,而是一段不斷靠近自我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裡,工具與標籤只是過客,而你心裡那份清楚,才是最真實的羅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