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個人發展得好不好,取決於下班後怎麼過。」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畢竟白天上班的我們,大多只剩下下班後才有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於是下班後的應用就會被放大檢視,似乎這就像是影響人生關鍵的重要議題。
然而,這句話的另一面,卻也很容易把人推向極端。彷彿只要不是在進修、不是在賺錢,就代表浪費時間;休閒、娛樂、放鬆,都成了「失敗者的選項」。我倒不這樣認為!
有時,將生活只壓縮到只有「拼命」兩個字,反而可能更快消耗自己;至少以前的我就是如此。
還記得剛出社會時,選擇投入的人資可以說是第一次的嘗試,學校念的是國企,所以根本不知道人資在做甚麼;我很緊張,也很不安,害怕跟不上公司腳步,也擔心拖累前輩,所以給了自己很大很大的壓力。
因為這層壓力,當時月薪只有兩萬四的我,只要晚上或週末有任何課程報的上,我應該都在學習的路上;但一堂課真的很貴,所以後來轉去找政府免費資源或者是補助案的課程,這樣的學習道路,減緩自己內心的不安,降低害怕;可是,相對地,這樣的日子讓我需要早上七點半就坐在公司,五六點才能準時下班去上課,週末還有全天證照課要上,回家還需要練習做口頭簡報內容;三個月後確實順利通過試用,但也因此丟失了健康;久了,也發現自己好累,似乎每天都是為了工作而轉,感覺生活缺了一角,但當時的我說不上來那是什麼。
或許,很多人像過去的我一樣,在競爭那麼激烈的環境裡,要求自己下班後仍需要拼命「加強練習或賺錢」,但最後卻丟失了休息和調整的時間,難以持續,更別說保持長期的動能。再回頭看時,我會認為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做好時間的分配,而不是一股腦的苦幹實幹。
前幾個月的新聞,台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參加橋牌比賽;當時多家新聞報導都有類似的標題,並且有人開始去探討這個樂趣從甚麼時候開始建立,後來找出過去採訪看到,橋牌對於張忠謀來說並不只是娛樂,也是腦力的刺激與情緒的舒壓;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即便是成就非凡的人,也不會把生活壓縮成只有工作;他懂得在不同角色中切換,才能走得更長遠;所以,真正所謂的成功,我想並不是 24 小時都投入在「工作」或「成長」上,而是懂得在不同角色之間切換,保持平衡。
你可以選擇學習,為職涯加分;也可以選擇運動,讓身體保持活力;甚至單純追一部好劇、和朋友聚餐,也是一種放鬆與充電。
最重要的,是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知道這樣的選擇能不能支撐你長期的生活節奏。
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真正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你下班後是不是拼命,而是你能不能在進步與休息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有時候,追劇是充電;有時候,上課是投資。重點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的狀態,並為未來保留前進的能量。
與其問「下班後該怎麼過」,不如問自己:「今天的選擇,能不能讓我有力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