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本質,是一個加速的社會,人與人關係也是。
以 YouTube 為例,其演算法日新月異,迫使創作者必須「每日更新」才能維持流量。這種日益極端的加速邏輯,使人們不斷陷入焦慮與憂鬱:你尚未消化眼前的內容,下一個商品、下一則訊息便已迎面而來。
在這樣的環境裡,你以為自己的慾望其實多半是資本主義透過演算法不斷灌輸的結果。那也並非你的慾望,而是資本的欲望透過你實現。哲學的價值正在於此——它提供另一種觀看的視角,讓我們從演算法的過程、加速的結果中抽離,重新辨識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真實欲望。
問題的思考不能只停留於現象層次,否則容易被表面牽著走,用幾何學維度思考,像畫一張網絡圖般,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從有 / 無/同 /異/動/靜/個體/整體的差異向度觀看。
在人與人之間,至少存在四層關係網絡:
1. 個體與個體的關係
2. 個體與整體的關係
3. 體系與環境的關係
4. 個體與體系外部環境的關係
我們通常只從自身立場來看對方,卻忽略了這四層關係交織的整體。只懂還原會導致簡化,而簡化會讓問題失焦甚至扭曲。
人生也不是只有非此即彼。
世界本質上就無法被單一視角理解,尤其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個人不只是知覺與反應的存在,更擁有知、情、意三方面靈魂的複雜性。
這也是現代心理學的困境所在:它傾向從腦神經科學與刺激—反應模型去看人類,卻忽略了情感先於反應的可能性。
萬事萬物每一瞬間都是在變,就像你發現你去開同學會時,是一群陌生人在開同學會。那還是原本的那個「她」嗎?你還是十年前的「你」嗎?其實你們都已經改變,你不是和舊友重逢,而是與一群「陌生人」開同學會。
尼采說「上帝已死」是在那個還是權威主宰的年代,它不是否定神,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再依靠神來擔保價值,而要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只有在追求神才是幸福嗎?只有追求物質才是幸福嗎?
學哲學其實是系統性理解,歷史有不同版本的詮釋,你怎麼問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你不可能遇到五個問題就去問五次,而是應該去建立一套自己的系統,哲學教你邏輯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深交,是否改切斷關係?這個信念是否有自我矛盾?
研究歷史或許站在外國人第三者立場來看本國史,或許不同角度以外也比較客觀。
再來,這世上所有的概念都是二元對立 就像老人與小孩,民主黨與共和黨,就像要研究人性就拿人與動物有何不同,就像我要理解荀子性惡,我就拿他當對立面孟子性善或者韓非子李斯去探討荀子,我想研究孔德社會學,我就拿邊沁效益主義去了解就事半功倍。
可是這世界在二元對立以外,其實都還有二元以外空間可以探討。
拿台灣做例子,我們從來都不是只有二元,我們都夾雜在與荷蘭與西班牙與大陸與美國的中間,所以我們在二元黑與白,統與獨之外,遊走在第三元灰色地帶反而是安全,是否?
法國羅蘭巴特說作品已死,意思是說作者把作品創作出來之後就有自己生命,與他自己當初創作意圖已經脫鉤,觀眾、影評、藝評都有自己的詮釋和擴延,所以這篇文章就請自行詮釋與擴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