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裡,我們總是能聽到各種抱怨。
同事抱怨工作太多、薪水太少; 朋友抱怨感情不順、家人不理解; 甚至自己,也會在某些時刻忍不住說出「為什麼總是這樣?」
抱怨,是一種本能。它像是壓力的出口,幫助我們暫時釋放情緒。然而,你有沒有發現? 抱怨過後,問題並不會因此解決,心情也不會真的好多少。 有時候,抱怨甚至像是一個迴圈,讓我們越說越苦、越陷越深。
抱怨的代價
抱怨的力量,就像是一股「往下拉」的能量。
它提醒我們事情不如意,卻沒有給出方向。 如果抱怨成為習慣,我們會逐漸相信自己是「受害者」, 好像命運不在自己手裡,只能任由環境擺佈。
你或許也聽過這樣的對話:
- 「醫療環境就是這樣,不可能改變。」
- 「薪水再怎麼努力也就那樣。」
- 「人際關係太複雜,我就是不擅長。」
當語氣裡充滿了「就是這樣」、「沒辦法」,抱怨就變成一堵牆, 阻隔了我們原本可能跨出去的腳步。
從「抱怨」到「抱願」
我在一篇文章看到這樣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花力氣去擁抱你的願望。」
當下像是被擊中一樣,我決定要開始嘗試換一種方式生活。
因為抱怨是「面對不想要的事物」; 而抱願,則是「對準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想像一下:
當你在抱怨「上班好累」時,心裡其實藏著的是一個願望 ——
我希望有更多時間休息,或是找到更有意義的工作。
當你抱怨「薪水太低」時,背後可能是 ——
我渴望能有更好的報酬,來支持我想要的生活品質。
當你抱怨「人際很煩」時,真正想說的是 ——
我希望能有更自在、真誠的連結。
換句話說,抱怨只是「痛點」的表達;而抱願,才是「心底真正的渴望」。
抱願的力量
當我們開始「抱願」,就等於承認:
我有需求,我有夢想,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因為抱願能帶來三種力量:
- 清楚方向的力量
抱怨時,我們的眼光停在「不想要」; 抱願時,我們的目光轉向「我真正要什麼」。
從「我不要再加班」轉換成「我希望能有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心裡就多了一條前進的路。 - 主動選擇的力量
抱怨會讓人覺得被動,抱願則提醒我們可以選擇。
例如:當我渴望學習新技能時,我就能開始安排時間去上課; 當我渴望有更健康的身體時,我就能主動調整飲食與運動。 - 帶來希望的力量
抱怨的語氣往往沉重, 但當我們說「我希望…」時,心裡會升起一股光亮。
那是一種期待、一種信念: 事情不必永遠這樣,我可以慢慢讓它不同。
從小願望開始
很多人一聽到「願望」,會覺得太大、太遠。
但其實,抱願不一定要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夢想, 它可以從微小的日常開始。
- 今天我希望能有一個好好吃飯的時間。
- 今天我希望能多鼓勵自己一句。
- 今天我希望能和朋友好好聊聊。
這些看似微小的願望,當你真心去擁抱,並付出一點行動去實現, 就會成為生活裡的光點。 而一個個小願望的累積, 最後可能就會帶領你走向一個更大的夢想。
從抱怨轉向抱願的練習
那麼,我們要怎麼開始這樣的轉換呢?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練習:
- 先承認抱怨
不要壓抑或否定自己的情緒,先允許自己說出來。 例如:「我真的好累,好煩。」 - 翻譯成願望
問自己:「如果我不想要這樣,那我希望是怎樣?」 例如:「我希望能有更多休息時間。」 - 寫下行動
把願望轉化成可以嘗試的小步驟。 例如:「這週先為自己安排兩天晚上,不排額外的工作。」 - 練習感恩
在實踐願望的過程中,也感謝當下已經擁有的。
感恩會讓願望更快實現,因為你帶著正面的能量去迎接它。

抱怨,不如抱願
人生中,我們難免還是會有情緒、會有不滿,這很正常。
但當你願意在抱怨之後,再往前一步, 把它轉化成一個願望, 你就不再只是停留在問題裡, 而是開始創造新的可能性。
抱怨,讓人心往下沉;抱願,則讓心往上升。
所以,下一次當你想要抱怨時,不妨停下來,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也許,那一刻開始,你的生活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光。
#自我覺察 #心靈成長 #不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