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的一角,你可能看見這樣的女孩:安靜、乖巧,不打擾他人,但作業經常漏寫,忘記帶文具,任務無法按部就班完成。她不像男孩那樣奔跑、喧鬧,卻默默承受著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的困擾。這正是 女性 ADHD 症狀 最容易被忽略的真實寫照。

ADHD女孩診斷率差異:從兒童到成年
統計顯示,兒童與青少年 ADHD 診斷中,男孩比例明顯高於女孩(男女比約 3.9:1)。然而,成年 ADHD 患者中,男女比下降至 0.35–0.98,顯示成年女性更可能尋求診斷。許多女孩直到生活功能受限、學習或工作困難時,才意識到自己多年的注意力困擾,這也是 ADHD診斷延遲 的常見原因。
隱性症狀:注意力不足型 ADHD 女孩
研究指出,女孩多屬 注意力不足型(Inattentive ADHD),行為低干擾、不打擾課堂秩序,因此容易被老師或家長忽略。儘管她們不衝動、不外顯,但執行功能缺陷仍影響生活:難以維持專注、常忘東西、計畫能力不足、任務無法按步完成。
傳統 ADHD 診斷標準多以男性研究資料為基礎,使注意力不足型的女孩更容易被漏診或延遲診斷。這種現象在教育與家庭環境中,往往讓女孩的困難默默累積,成為情緒問題的溫床。
共病陷阱:ADHD女孩容易被誤診為情緒問題
長期挫折累積,使 ADHD 女孩更容易出現 憂鬱、焦慮 等情緒困擾。研究顯示,女性 ADHD 患者比男性有五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在正式診斷 ADHD 前,她們有三倍的機率被誤診為憂鬱症。
此外,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女性 ADHD 患者血漿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 水準低於對照組,而男性患者則升高。這種差異可能影響 ADHD 症狀表現,使女孩困難更隱性,也加深誤診風險。
ADHD女孩的日常挑戰
對 ADHD 女孩而言,每一天都是無聲的挑戰。在學校,她們因作業粗心、拖延常被誤解為懶惰;在家庭,父母可能覺得她們缺乏責任感;在人際互動中,忘記重要事項或時間管理困難,也可能讓她們感到「不如別人」。長期挫折若未被理解,容易引發焦慮、低自尊與情緒困擾。
職能治療支持策略: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作為職能治療師,我們深知 女性 ADHD 的隱性壓力。透過早期介入,可以幫助女孩建立生活技能、情緒調節能力與自我效能。具體策略包括:
-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利用步驟卡分解任務,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因記憶或計畫困難造成的挫折。
- 感覺統合與注意力訓練:透過平衡、旋轉、深壓等遊戲,提升專注力與情緒控制。
- 社交與情緒支持:小組合作、角色扮演或桌遊,教女孩輪流、表達需求與解決問題。
- 家長教育與居家延伸:教家長將治療策略融入日常生活,確保介入效果延伸至家庭環境。
結語:早期發現與支持是關鍵
ADHD 不只是男孩的專利。女孩的症狀隱性、低干擾,但對生活的影響同樣深遠。早期察覺與介入,是減少挫折、提升自我效能與情緒健康的關鍵。家長、教育者與專業人員應敏銳觀察那些看似安靜、內心掙扎的女孩,給予及早支持與引導。透過職能治療,她們能學會組織生活、管理情緒、建立自信,讓 ADHD 不再只是「被忽略的困境」,而是邁向自立與自信的契機。
參考資料
- Takahashi, N., Ishizuka, K., & Inada, T. (2021). Peripheral biomarker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37, 465–470
- 心理健康司. (2024, May 24). ADHD 衛教懶人包. 衛生福利部
- 黃隆正. (2016, October). 國內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性別比率先驅研究. 奇美醫學中心
- 林震. (2025, January 20). 成人 ADHD 之謬誤. 信健康.
- Chan, E., Fogler, J. M., & Hammerness, P. G. (2016). 青少年 ADHD 的治療—一系統性回顧 (工作小組成員:楊立光、陳牧宏、江惠綾、王亮人、李冠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衛教專欄
- 曾名誼. (2011).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效果評估 . 高雄醫學大學
- 賴美言, & 游錦雲. (2010). 藝術治療團體應用在 ADHD 兒童之人際適應輔導初探. 國小特殊教育, 50, 10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