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四)病的本質乃資訊流(下)
(接上回)
三、驗證層次:從微觀到宏觀
1.微觀層次:基因與細胞的資訊失誤
●癌症(Cancer):癌症的本質,就是細胞內關於「生長」與「凋亡」的資訊流失控。控制細胞週期的基因(如p53基因)發生突變,如同程式碼出現了致命錯誤,導致「停止分裂」的指令無法發出,細胞開始無限增殖。這純粹是一個資訊調節的失敗。
●遺傳性疾病:如鐮狀細胞貧血症,是血紅蛋白基因上的一個鹼基(一個資訊位元)出錯,導致整個蛋白質結構(資訊的物理體現)錯誤,引發疾病。
●普利昂蛋白疾病(Prion Diseases,如狂牛症):這是一種純粹的「資訊污染」。錯誤折疊的普利昂蛋白,會像電腦病毒一樣,將其錯誤的「結構資訊」傳染給正常的蛋白質,導致連鎖反應與神經系統的崩壞。
2.中觀層次:器官與系統的溝通障礙
●糖尿病(Diabetes):這是內分泌系統資訊流障礙的典型。
▽第一型糖尿病:胰臟無法生產胰島素這個「通知細胞吸收血糖」的資訊分子。資訊源頭損壞。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了,但細胞的接收器(Receptor)對這個資訊變得遲鈍(胰島素阻抗)。資訊的接收端出了問題。
●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免疫系統的資訊辨識錯誤。它把「自己人」(自身組織)的資訊,誤判為「敵人」(外來病原體)的資訊,進而發動攻擊,導致「友軍誤擊」(friendly fire)。
●慢性疼痛:在許多情況下,最初的物理傷害(如傷口)已經癒合,但神經系統中傳遞「痛」的電信號資訊流卻卡住了,形成一個惡性的正回饋迴路,即使沒有外部刺激,大腦仍不斷收到疼痛的資訊。
3.宏觀層次:身心與社會的資訊紊亂
●心碎症候群(我們剛討論過):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心理資訊),被大腦解讀後,轉化為大量的壓力賀爾蒙(分子信號),直接衝擊心臟,導致生理上的疾病。這完美展示了心理資訊流如何轉化為生理資訊流並致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創傷事件這個壓倒性的資訊輸入,超出了大腦資訊處理系統的負荷。導致這段記憶資訊無法被正常歸檔,而不斷地、不合時宜地「重播」,引發持續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社會層面的疾病:關於疫苗的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在社群媒體上流竄,導致人們做出拒絕接種的決定,最終引發麻疹等傳染病的爆發。在這個例子中,社會性的、虛假的資訊流,直接導致了群體的、物理性的疾病。
四、更多的例證:
1.感染疾病:病原體帶入外來「資訊序列」(抗原),免疫系統對抗原的辨識、傳遞與記憶決定臨床結果;疫苗就是用可預測的資訊去訓練系統。
2.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非單一基因病,而是代謝—內分泌—生活型態訊息交互作用造成恆定態破壞(資訊長期失衡)。
3.慢性壓力→炎症→心血管疾病:大量PNI「神經周圍浸潤」(Perineural Invasion)與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心理社會壓力能透過炎症標誌改變心血管風險,這是心理/靈性干預會有生理效果的直接證據路徑。
4.表觀遺傳與早期逆境:童年逆境作為環境訊息,可透過表觀遺傳改變,與DNA甲基化變化(即環境訊息被轉錄為細胞記憶)關聯,長期提高心情障礙與代謝疾病風險。其早年逆境→表觀遺傳→成人慢性病的途徑,支持「環境/經驗作為長期資訊寫入」的觀點。
5.末期疾病的靈性經驗:研究中病患常把重大疾病視為靈性事件;當醫療團隊提供靈性照護(chaplaincy、意義療法),病人報告的苦痛、焦慮與某些生理指標會改善。這支持把「靈性訊息」視為診療中不可忽視的資訊來源。
6.多重人格 (DID):不同的人格狀態,實質上是大腦運行的不同「資訊處理模式」。每種模式有獨特的「解碼器」和「輸出指令」。當切換到「非過敏」人格時,大腦處理免疫系統訊息的模式改變了,它向身體發送「此物無害」的指令,從而抑制了過敏反應的資訊通路。這不是物質過敏原變了,而是對過敏原的「資訊解讀」 變了。
7.因意識而死(巫毒死亡):來自社會環境的「你被詛咒了」的資訊,被大腦這個中央處理器接收並完全採信,將其判定為「絕對真實」的致命威脅。大腦基於這個錯誤的致命資訊,向下級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心跳、呼吸)發出了災難性的關機指令,導致生命資訊流的終止。
五、結論:驗證成立
「病的本質是資訊流」這個命題,作為一個高階的整合性框架,驗證成立。
傳統生物醫學將疾病視為物質的故障(如細胞壞死、病毒入侵、基因突變)。
而「資訊流」模型則認為,這些物質故障是結果,而非原因。
更深層的原因是,維持生命所需的資訊傳遞、處理和回饋過程出現了錯誤。
生命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依賴於無數層級的資訊交換來維持穩定(恆定)。
疾病,就是這個通訊網絡的「通訊故障」。
將疾病的本質視為「資訊流」的失調,可為未來醫學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傳統醫學的範疇,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干預(用藥物這個「物質」去消滅病毒這個「物質」,用手術刀切除病變的「物質」)。
以資訊流為觀點的醫學則側重於資訊層面的干預與調節。
例如:
●基因療法:直接修正錯誤的遺傳「程式碼」。
●表觀遺傳學: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營養等「環境資訊」,來調節基因的表達(如同不改變程式碼,但改變了輸入參數)。
●神經調節技術:用電或磁刺激(物理資訊)來重置紊亂的大腦迴路。
●心理治療:幫助患者重構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和敘事(意義資訊),從而改變導致心身疾病的錯誤資訊處理模式。
最終,此觀點可諭示醫學的終極前沿:生命本質上是流動的資訊,健康是通暢和諧的通訊,而疾病則是這個通訊網絡中的噪音、錯誤與斷聯。
這是一個將生物、心理、社會和靈性層面完美統一起來的強大範式。
它的巨大價值在於,它打破了傳統醫學的身心二元論,將基因、細胞、器官、心智、乃至社會文化等不同層次的致病因素,統一在「資訊」這個共同的語言之下。它讓我們明白:
一個壞基因(錯誤的遺傳資訊)。
一個壞分子(失調的荷爾蒙資訊)。
一個壞念頭(創傷性的心理資訊)。
一個壞謠言(誤導性的社會資訊)。
它們在本質上都是致病的「資訊」,只是作用的層次與途徑不同。
這個視角,為理解和治療當今越來越多的複雜慢性病、身心疾病,提供了一個極其深刻且富有潛力的切入點。
但此觀點不是沒有侷限。這就下回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