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三)病的本質乃資訊流(上)
先說結論,「病的本質乃資訊流」的驗證成立。
在經歷範疇一到範疇六的探討,加上「因意識而病」與「因意識而死」的闡述,可發現,絕大多數病症都涉及到人體感官與外界環境交流而攝入的資訊干擾,而攝入資訊在干擾人體內在機制運作的訊息傳輸後,所形成的紊亂與失序就會成為我們所謂的「病」。「因意識而病」與「因意識而死」的現象則放大呈現了這種因環境訊息干擾與變化,以及內在資訊結構(人格)發生轉變,而導致人類生理訊息驟變的情狀。
故此,吾提出「病的本質乃資訊流」的假設。
要「驗證」這個說法,不能用傳統的真偽二分法,而應將其視為一個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或一種世界觀(Worldview),然後檢視它在解釋「病」的現象時,是否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一致性與實用性。
結論是:「病的本質是資訊流」這個框架,在解釋現代醫學中越來越多的複雜疾病時,展現出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與洞察力。它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物理或化學層面的解釋,卻提供了一個更高維度、更根本的視角。(目前)
以下我將從不同層次來「驗證」這個假設:
一、拆解命題:「資訊」與「流」的定義
在生物醫學情境下:
●資訊(Information):不只是數據或文字。它可以是:
◇基因序列:DNA就是一本生命的設計藍圖。
◇分子信號: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細胞激素等,都是在細胞間傳遞指令的「信件」。
◇電信號:神經衝動,是大腦與身體溝通的「電碼」。
◇結構模式:蛋白質的正確折疊形狀本身就是一種功能資訊。
◇環境刺激:光線、聲音、溫度、病原體,都是外部傳入的資訊。
◇心理信念:一個想法、一個信念、一段記憶,也是一種能影響生理的資訊。
●流(Flow):指的是資訊的傳遞、解讀、回饋與動態平衡(Homeostasis)。
健康的身體,是一個資訊流動順暢、解讀精準、回饋恰當的系統。
「病」的發生,就是這個流動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二、把「病」看成資訊流的例據
1.「病」做為資訊流的科學基礎:
●分子層的訊息編碼與雜訊:基因、RNA、蛋白以及調控元件本質上是訊息序列(可用香農熵等量化),突變、誤折疊或轉錄雜訊等都等同為「訊息失真」。資訊理論已被廣泛用於分子生物學與基因調控之研究。
●網絡與系統性擾動:許多疾病不是單一基因或分子的問題,而是細胞—代謝—器官互作網絡的模組被擾動;網絡醫學提供把疾病視為「資訊流路徑被重寫或斷裂」的嚴謹方法。
●腦—免疫—行為的雙向資訊流(PNI):心理與環境訊息會透過神經—荷爾蒙—免疫路徑改變生理基線(例如慢性應激改變炎症狀態),這是精神/行為如何落實到「身體資訊狀態」的關鍵機制。
●表觀遺傳為環境資訊的長期儲存:早期逆境等環境訊息可透過DNA甲基化等途徑「寫入」細胞記憶,改變日後生理回應與疾病風險。
●大腦疾病作為資訊物理化的範例:例如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被視為資訊的物理性喪失或錯置(如阿茲海默研究中把「資訊」當作研究與治療的核心)。
2.把「靈性」融入資訊流框架:三個可操作的解讀層次
(說明:以下不是把靈性簡化為「迷信」,而是要把靈性經驗當作能被科學與臨床介入尊重並部分量化的「訊息來源」。)
(1) 意義—符號層(Meaning/Signaling)
症狀、夢境、病程轉折或慢性不適,從靈性角度可視為「心靈/靈魂試圖被理解的訊息」。
臨床上,患者的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會影響復元力與治療依從性,研究也指出靈性介入能改善末期病人的心理與生理指標。
(2) 典範—分類器的錯誤(Classifier mislabeling)
在科學語言裡,免疫系統把「自身」誤分類為「非己」是自體免疫;在靈性語境中,失衡(如長期內在衝突、失落、未解悲傷)會被生物系統「誤讀」並表現在身體上。
把兩者合併,有利於從心理—靈性介入去修正生理上的分類閾值(例如透過心理治療、儀式或團體療癒改變行為與情緒基線,進而影響免疫/炎症)。
(3) 變化—轉化與再編碼(Transformation / Re-encoding)
靈性實踐(冥想、儀式、意義療法)能改變個體對壓力與痛苦的編碼方式,PNI 與表觀遺傳研究提供了生物路徑,顯示心理—靈性改變能夠轉譯為可測的生物指標變化(例如炎症標誌、DNA甲基化、神經活動模式)。
把疾病同時視為:
(A)生物—系統性資訊的錯配或失真、
(B)個體/社群向內外世界傳遞的「意義訊息」被誤讀或未被接收的結果、
(C)靈性層面—靈魂或心靈在求取整合、修復或轉化時所發出的訊號。
這種整合既有嚴謹可測的生物學基礎(資訊理論、網絡醫學、表觀遺傳、PNI),也有大量臨床與人類學證據顯示把靈性納入照護能改善病人所得與整體療效。
(待下回。)